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我们党百年非凡历程中,每遇重大风险挑战,总能孕育伟大精神。8月7日至8月10日,南京审计大学“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专题活动,对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抗疫精神进行了集中学习,回溯这些宝贵精神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时代意义,彰显百年大党薪火相传、波澜壮阔的精神力量。
弘扬抗洪精神 挺起民族脊梁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洪水无情人有情,受灾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前来支援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一起,团结奋战,力挽狂澜,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在成员陈毓铭的讲解下,团队云参观“中国98抗洪”纪念馆和纪念广场,通过馆内各种影像资料以及真实的媒体报道和群众访问,回望那场气壮山河的抗洪抢险斗争。20多年过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着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前进。
弘扬抗击非典精神 凝聚逆行出征的力量
2002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以空前的团结和高昂的斗志,打响了一场防治疫病的人民战争,形成了抗击非典精神,取得了抗击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
团队成员线上参观了深圳抗击非典纪念碑,面对纪念雕塑,感慨万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团队成员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开展了抗击非典先进事迹分享会,成员宋怡然讲述了当时四面援助、八方支持的团结伟力:“非典来势汹汹,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冲锋在防控救治一线,奋战在科研攻关前沿,坚守在各行各业岗位,顽强地与疫病作斗争。抗击非典斗争集中展现着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英雄气概,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2级特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协同一致,谱写出一曲气吞山河、感天动地的抗灾壮歌。团队成员参观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虚拟展厅,回顾那段山河失色,举国同悲的灾难记忆,在沉痛与感动中汲取迎难而上、涅槃重生的强大力量。参观结束,团队成员在电子屏幕前点击按钮向地震遇难同胞献花祭奠,深切缅怀逝者。
弘扬抗疫精神 激发奋进力量
江汉冰霜已除,抗疫精神永续。2022年是中国进入疫情时代的第三年,在新世纪开始之时,我们打赢了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攻坚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是党中央对人民精神的精辟概括;近20年后,“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再次与其交相辉映。
7月中旬,“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曾前往位于“英雄城市”——武汉市的武汉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以采访和问卷调查、分享抗疫故事、参观抗疫展览等形式感悟、践行伟大抗疫精神。为还原武汉抗击疫情的全过程,团队成员线上观看了抗疫纪录片《一级响应》,并集体云游“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进一步深化小组成员对于武汉抗疫成果的认识。
抗“非典”,战新冠,这种精神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见诸人民群众的行动,必将化作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强劲足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久久回响。
“灾难是鲜活的教科书,磨难是成长的力量。”为在更大范围内弘扬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系列抗灾精神,团队成员录制了红色精神宣讲及防灾减灾知识科普系列视频,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弘扬红色精神,推动防灾减灾教育。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上下心手相连,凝心聚力筑起抗灾救灾的钢铁长城,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抗灾壮歌。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依然会面临各种风浪考验、风险挑战。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凝聚起携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蓬勃力量,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文字|宋怡然
图片|宋怡然 陈毓铭 丁慧 穆叶
单位|“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赵艺苑 张乃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71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