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服务三农实践队赴南平市武夷山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7月26日是实践活动的第二天。实践队员深入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展开昆虫多样性调查工作,利用埋罐、捕虫网和灯诱等方式进行昆虫捕捉,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部,是武夷风景名胜区九曲溪的源头,地处赣南交接,在这里茶叶、毛竹是当地居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其中还有天然蜂蜜、香榧和黑笋干等特产;另外,桐木村早在宋代就有了种茶、制茶的记载,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其中以正山小种、金骏眉等红茶最为著名。另外,桐木村是“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首批试点村之一,开启了农村党员干部电化教育,同时也为近几年来桐木村的产业振兴发展起到了领头作用。
看护碧水丹山,探寻昆虫园中园。实践队队员们跟随指导老师驱车前往桐木村挂墩茶园,盘山公路的蜿蜒曲折更显武夷“奇秀甲东南”的自然景观。实践队员分成两队,在茶园山的各个角落踩点进行埋罐、假设马氏网,设置多种捕捉昆虫的陷阱。值得一提的是,队员们用塑料瓶这种最简易的装置降低捕捉成本,同时可循环使用的特点又给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保障;另外,实践队队员们自发带走在茶园里看到的垃圾,做好新时代大学生保护环境的典范;与此同时,队员们还利用捕虫网进行扫网,捕捉和收集一些在茶树上的小型昆虫;最后,实践队员与老师进行了实践交流总结,对遇到的典型昆虫和病害等进行观察和鉴别。
插上科技翅膀,科学无远弗届。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有幸接受了福建师范大学新媒体的相关采访,他们就武夷山生态多样性及其研究意义等对实践队指导老师和队员们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和采访拍摄。他们跟随实践队翻山越岭,体验了捕虫、识虫的乐趣,感受到武夷山碧水丹山的精彩魅力的同时也了解到当地不同种类的红茶种植原理和制茶工艺,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贴近自然,热爱自然,在汗水中体验生活热爱与农忙的烟火气息。也正是因为有如此科学知识与科技创新的良好结合,才助力于科学知识文化和自然特色的传播,才更加有利于推动包括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全国各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建立和保护。通过如此的以点带面,科学的“星星之火”定能推广出各个层面的“创新之花”,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同时也展现出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星罗棋布,流萤溢彩——属于昆虫人的独家浪漫。夜幕降临,酷暑略尽,实践队队员们再次整理好装备,又一次向大山母亲进发。队员们跋山涉水到达先锋岭瞭望台,这里较为开阔的地势为灯诱捕虫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架好白色幕布,接好电源,打开强力灯光,烂熟于心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却承载着队员们每一次不同的内心期待,对于捕虫的不确定性,每一次的尝试都是昆虫人对工作态度最好的诠释;而每一次收获都是对科学文化知识最好的礼赞,在实践队员和老师的努力和耐心等待下,有幸能够在深夜里看到了大蚕蛾、长尾天蚕蛾、中华屏顶螳、各种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等在内的多种稀有昆虫。也许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夸张,但当夜幕降临,没有现代路灯通勤的发达,也没有万家灯火的近在咫尺,昆虫人只有漫天星辰与流萤溢彩呼应相伴,这就是属于昆虫人和大自然的独家浪漫。
通过对一系列参观和实践,队员们发现在了解武夷山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农业在经济道路上更加深刻的“治愈作用”,依托着优良自然环境条件和茶园生态升级以及制茶工艺的改进,茶产业的振兴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实践队员们也从中更加清晰认识到属于自己的农业发展目标,认清属于当代农林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努力争取做到响应习总书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政策,提高专业兴趣,增加自我探索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6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