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进房间,伴随着窗外的鸟语与楼下熙熙攘攘的叫卖声, 合肥工业大学“星火皖南”孤峰村文化产业调研实践团队一行人开始了第二天的调研活动。今天团队成员来到了目前仅存的油布伞场——国民油布伞场,主要对孤峰油布伞传承人郑国民郑厂长进行了有关采访,并亲身体验了制作油布伞的部分工序。
炎炎夏日,造伞场的院子里摆满了各样的晾晒的油布伞,旁边桐油池在阳光照射下格外亮眼,厂里忙忙碌碌的制伞手艺人身影偶尔出现在众人目光中。郑厂长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团队一行人,向我们讲述了他在从事非遗传承中的各种经历与感受。根据郑厂长的描述,改革开放以前,交通物流还不是那么方便的情况下,各地都会开有雨伞店,而郑老板的伞场的前身正是这些雨伞店之一。后来受到了洋伞的冲击,许多的老店纷纷难以为继,甚至郑老板家的店铺也关停过一段时间。而郑老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家里的产业,肩负起他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当被问到他坚持传承的初心时,他提到“我从小就学做伞,大大小小的各种工艺我自己都会做,作为传承人,继续做伞已经成为我的义务和责任了,而且呀,只有文化传承得好才能让我们年轻人做到文化自信。”顿时,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一下子就深刻了起来。文化传承不再是口号,它在郑厂长的介绍下,就是生动的理想信念,就是他们老一辈手艺人赖以为生并将之视做毕生责任的工作。
当然,郑老板再创业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我带着我们的伞去江浙一带,找那些有名的旅游景点,联系他们将我们的伞展示售卖。可是现在老百姓都被洋伞吸引了目光,对我们的伞都不感兴趣了。最后大部分的伞都被退了回来,不得已我还是带着伞原路返回”,郑厂长如是说到。这个时候再去看这里展示的那些充满设计感与文化气息的油布伞时,顿时就感觉到墙上挂着的各类奖项是多么的沉重。
在受到挫败以后,郑老板并没有气馁,他回到家乡后就开始了油布伞的改良工作,也正是这个时候,郑老板开始实现油布伞实用性到工艺性的定位转变。以往用来遮雨的伞已然不能吸引到消费者的眼球,于是他开始将目光放在影视道具与大型活动用伞上。重整旗鼓,郑老板实行定制化生产,联系特定剧组道具组,满足古风元素需求,将油布伞的文化意义发挥出来,同时他带着油布伞走出国门,结合外国不同文化的需求,将有代表性的元素与油布伞进行结合,在国外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国家重视文化建设之时,郑老板及时抓住机遇,在各种国家外联性活动中加大油布伞宣传与创新性建设,加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与此同时,郑老板还参与各种创新性比赛,获得了诸多奖项,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布伞的宣传力度。
在倾听了郑老板的讲述后,我深感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辛酸与不易。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他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们青年人去探索、去挖掘。当我们老一辈的文化与手艺持续传承下来,我们才能骄傲地说:“中华文化,灿灿生辉。经久不衰,唯我中华”。
文/王聪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85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