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近日,由生工院范丽琴担任指导老师,8名研究生院学生成员组成的“寻访永新共大,学习共大精神”暑期“三下乡”调研团队,深入探访共大永新分校旧址,采访永新分校老校友,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校史,弘扬共大精神。
探访校址
7月26日,团队成员一起前往了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浬田村,参观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新分校旧址。艳艳骄阳,平静地见证着这处被兰芷萧艾掩蔽的建筑。几间砖瓦小房静静地藏在山窝里,一半有阳光照射,一半却被黑沉沉的山峰的阴影笼罩。看着斑驳的老墙,抚摸散落的砖瓦,凭着想象,又仿佛在错位时空中窥见当年前辈们在此学习、生活、劳作和休息的身影。
据悉,江西共大永新分校坐落于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西北部,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所分校,是根据当时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这个主导思想来创办的这个学校。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新分校的创办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964年10月,在永新县三湾村杭江大队建立和发展了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新县三湾分校。后因教学和生产需要,于1965年春夏之交,将办学地点由三湾村搬迁至浬田村蓑衣岭,并将校名更改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新分校(简称共大永新分校)。1981年11月,曾决定撤销,于1982年5月恢复,定名为永新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永新共大),一直沿用至今。
忆往昔,前辈们于此形成了苦与乐的幸福观、读与耕的实践观、德与智的成才观、教与学的相融观;看今朝,农大学子亦践行着“有理想、守信念;不怕苦、敢闯试;爱劳动、勤耕读;向社会、为人民。”的共大精神。
对话校友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团队成员纷纷拜访了江西共大永新分校学员们,其中,罗光辉前辈是永新分校的第一届学生,曾担任林业班班长和校团委委员,于1967年毕业,见证了江西共大永新分校的建立和发展。在与前辈的对话交流中,团队成员对江西共大永新分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深的感悟。他说,江西共大永新分校作为一所培养学生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学校,设立有农业,林业,农机和畜牧4个专业。同时永新分校也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一方面要搞好生产,一方面要搞好教学。合理安排生产劳动和教学时间,一般来讲,第一学年劳动6个月,学习5个月,第二学年劳动5个月,学习6个月;第三、四学年劳动4个月,学习7个月。教学内容和劳动内容相结合,做到做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把学和做、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罗光辉前辈提到,在建校之初,条件艰苦,学校师生还需要去寻找副业,为学校教学设施的修建筹集资金。农闲与天气不好的时候,师生们就在学校学习课程知识;农忙抢收抢种时,则是在田间整日劳作,将农艺知识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在共大的学习生活中,师生们团结互助,亦师亦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实践感悟
在本次“寻访永新共大,学习共大精神”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中,团队成员收获颇丰,通过探访共大分校的历史,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校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教科书”,其蕴含的鲜红底色,将不断激励农大学子和国家民族肩并肩,厚值爱农兴农情怀,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作为红土地上的新时代农大人,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从校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获取不竭动力,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江西农大作出新贡献。
供稿:肖欢 廖仲维 审核:范丽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71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