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红色地标打卡”社会实践团队为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来到阳信,参观了阳信县河流镇张集村毛岸英旧居。一段段珍贵的文字,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展示了毛岸英同志在1947年11月至1948年5月期间同阳信人民一起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和难忘的历史,展现出伟人之子无私无畏的崇高风范,彰显了一个革命家庭为国奉献的历史情怀。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力求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开展一堂生动的红色基因学习教育课。
据工作人员介绍,毛岸英旧居于2022年4月3日对外开放展览。1977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将毛岸英住过的三间土房列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张家集土改纪念堂”。当年毛岸英用过的一张方桌和两把木椅由县博物馆收藏。张集村的主街道上已经铺就了柏油路,两侧的房屋整整齐齐,白色和土黄色的墙体在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很美,墙体上有数块长方形的青铜浮雕画,分为十二个板块,画面展示的分别是从《井田制》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土改内容,一步步揭示了土地制度的一步步变革。这条街就被称为“土改文化一条街”。为深切缅怀毛岸英同志,阳信县于2019年开始筹建毛岸英旧居这一纪念场所,这是阳信人民同毛岸英深厚情感的见证和再现,也是阳信几代人的心声和夙愿。
毛岸英与张集村的故事要追溯到1947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正是中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时期,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毛岸英要补上“劳动大学”的课程。1947年,风尘仆仆的毛岸英化名杨永福来到了阳信,并住在了张家集村张元林家,参与到了轰轰烈烈的土改工作中。在张集村的毛岸英,度过了一段与劳动人民鱼水交融的深情岁月,见证了那段耕者有其田的难忘历史,并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实践期间,实践队员深切感受到了一位伟人之子无私无畏的崇高风范,感受到一个革命家庭为国奉献的历史情怀。1948年5月,毛岸英调离了阳信,后来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毛岸英同志的一生,是矢志革命的一生,是爱国奉献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开展“红色地标打卡”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告诉新时代青年人不忘过去的艰苦岁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跟随着讲解员的足迹,团队成员一起探寻毛岸英同志在阳信的故事。作为中央派到地方的工作人员,毛岸英从不表露自己的特殊身份,一直穿着一件父亲送给他的肥大旧军装,完全是一副普通群众的形象,从不接受地方上对他的照顾,他反而经常帮助张大娘挑水、打扫院子、喂猪,还经常帮助村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1948年5月,毛岸英调离了阳信,但他并没有忘记张元林一家和众乡亲。1948年的中秋节,当时的老村长张会山举着一封书信来到张元林家,拆开信封,里面有一张黑白照片,正是乡亲们所熟悉的“老杨”。
旧居展出的一幅幅珍贵图片,一幕幕感人革命场景,都展示了毛岸英同志在1947年11月至1948年5月期间同阳信人民一起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和难忘历史。展现出伟人之子无私无畏的崇高风范,彰显了一个革命家庭为国奉献的历史情怀。青春气贯长虹,永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张集联村打造的红色路线文明实践从孩子抓起,将爱国爱家写进每一位张集联村村民的基因里。“红色地标打卡”实践团队来到这里,力图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毛岸英旧居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锻炼的重要平台。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红色地标打卡”实践团队力图充分发挥毛岸英旧居的红色宣教基地作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78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