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与此同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在国内得到有效遏制,但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客观存在;而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带来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切实举措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守好“中国饭碗”。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决策部署,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的全体队员在指导教师孙丕苓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18日前往丘陵代表地区的日照市五莲县和东港区辖区内的多个村庄,开展丘陵地区耕地利用情况调查。通过沿街访谈的形式,了解丘陵地区农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耕地“非粮化”情况。
在沿街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多个村庄耕地“非粮化”问题严重,大部分耕地转为园地与林地。经与农户的进一步交流,了解到种粮经济效益低是耕地“非粮化”的根本原因。由于种子、农药、化肥、薄膜、机械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的连年上升,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粮食收购价格仍相对较低,加之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导致种粮收益下降甚至出现种粮亏损的情况。相反,种植非粮作物,虽然投入成本较高,但收益也高,尤其是种植林业作物,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进行打理,还能够解放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额外收入,因此,农民会理性选择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当地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不平坦,不利于平均分配土地,导致各个农户的土地呈分散且块小的形态分布,进而农户管理起来不方便。
耕地“非粮化”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耕地“非粮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换代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食物结构呈现主粮比例降低、结构多样化等特征。耕地保护也应该正视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这一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必须看到,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在于种粮经济效益低,有些农民会选择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因此,必须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发挥比较效益的关系。
保障农民的积极性,是遏制耕地“非粮化”、守住粮食安全的内生动力。除了要加强对耕地使用的监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好政策指挥棒,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种粮农民有甜头有盼头。此外,要用好种粮直补杠杆。用于种粮的补贴,要补到真正种粮的农民手中。对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不应再给予补贴,以此来强化种粮导向。
“仓廪实,天下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住粮食安全,就要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把数十亿人口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0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