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的耕地出现“非粮化”现象,尤其是丘陵地区,农用地转用使得粮食总产值下降。甚至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非法改变土地用途。为稳定农村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三农”工作中防止耕地“非粮化”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为了解山东丘陵地区耕地非粮化的情况,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1月20日,在孙丕苓老师带领下,社会实践队员进入村庄进行走访调查,实地观察耕地使用情况以及耕地细碎化程度,深入了解农户耕地细碎化整治意愿行为。通过发放问卷和农户访谈的形式,调查丘陵地区农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耕地“非粮化”和土地细碎化等相关问题,了解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实施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建议和措施提供依据。
一、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攀升,侵蚀了农户的种粮收益。实践队的队员们通过对农作物种植情况和耕地投入情况的调查发现,“非粮化”的高收益是促使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重要原因。
分散耕地带来的经营规模不经济,是农户趋向“非粮化”的主要原因。农村地区因“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等历史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得家家户户分得多块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土地分等定级,评判肥沃程度不同的耕地,把优劣土地均分各户,造成土地严重的破碎——即一家拥有分散多块的耕地,带来种植不便和大规模经营的阻碍。而这一“耕地的破碎”,造成这些耕地种植粮食的规模不经济。
粮食补贴政策对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当前的粮食补贴政策存在补贴力度较小的问题,且只有小麦种植才有补贴的现象,以致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此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较容易发生“非粮化”现象,土地转入者为获得较为理想的收益,倾向于进行“非粮化”经营。
耕地机械化程度通过影响农业生产成本间接影响耕地“非粮化”。队员通过调查耕地细碎化给农户农业生产带来的不便以及对于其参与耕地细碎化整治的意愿,了解到农户耕地地块数越少、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种植粮食作物更加方便,从而农户更愿意种植粮食作物。
此外,农地管理制度和监督的力度不足也是促使耕地“非粮化”的原因之一。队员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原因,为推进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二、 防止耕地“非粮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防止耕地“非粮化”有助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仍在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粮食产需仍维持紧平衡状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市场不稳定,必须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此外,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各地区都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要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0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