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类的发展史,是无数先辈在有限资源下谋求生存的斗争史,人与人斗,人与天斗。互联网技术诞生发展之前,相较于海洋文明下人们重视航海贸易与相关渔业,更具冒险精神,敢于探索;自古传承农耕文明的我们则更加重视家庭经济,侧重农业,强调自给自足,安于现状,偏于保守。
互联网通讯技术蓬勃发展后,我们每日都接受着海量的信息,自以为懂的比前人多,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丢掉了更重要的东西——亲近自然的心。
当我们回顾近40年来我国农业乃至于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可以发现尽管我们在技术手段上越发先进,从一开始的宏观研究到现在一步步深入的微观研究,但技术落到实处的地方却越来越少。即便我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真正有能力去把这些前端技术弄明白加以应用的人却很少,愿意把这些技术带到农村地区并加以应用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经历了大三上学期比较系统的专业课学习,我们相较于暑期时对于植保领域的知识更为熟悉了,通过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我们更深入了解到了更多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现状。近年来,我们反复听到过“人口老龄化”一词,农业生产一线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则更为明显。相较于国家整体人口的老龄化,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年轻人远走他乡,前往大城市找工作、打工,家中的老人带着留守下来的孩子,靠着几亩地艰难生活。农村地区普遍呈现一个薪资较低的情况,在这个追本逐利的时代,愿意干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片大片的土地荒废,人口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在基层的农技推广组织里,技术人员缺口巨大,甚至于在一个县级单位里,植保系统中仅有3-5名工作者,靠着这些人要完成植物检疫、病虫害预测预报、农技推广等一系列工作,工作开展异常的艰难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我们曾经片面地追求作物的高产与超高产,推行作物品种单一化、施肥施药加量化、耕作无序化等一系列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生态系统最终失衡,病虫害被迫形成了灾变,朝着更耐药更不好控制地趋势发展。我们应当对此加以反思:过度地改造生态,最终的恶果终将反噬我们人类本身。
调研过程中,我们层读到著名植物病理学家陈剑平院士的一篇文章,他提到面对当今存在的植保困境,我们新一代的植保学子,应当在植物病虫防治上,坚持以农业为根、文化为本;以植物为根,生态为本——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生态防控(EPM)取代以有害生物为靶标的综合防治(IPM)。这会是今后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需要走的路。
在我们看来,多学科融合去发展植保行业会有更好的收效。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行,我们应当以适当的商业思维去看待植保问题。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引进发展植保领域的商业模式,尝试去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吸引年轻人去农业植保领域创新创业,不断生血。
疫情下,我们认识到了人类医生的重要性,农业领域,植物医生同样重要。下田实践,走近一线,课堂学习,样样都不能落下,我们应当树立起自身荣誉感,我们是植物的医生,是农民的知心人。我们身上承担着振兴三农的重任。唯有当我们的所见、所思、所想、所为在中国现代农业事业的建设中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之时,才会有风吹麦浪的美景,植保杏香的美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35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