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代际传承和中华民族的家庭延续
今天是2021年7月10日,福州大学赴福建省龙岩市“铭记长征精神,永葆红色文化”,红色景点及其背后的红色文化发展现状探究——基于龙岩市红色景点的调研实践队去龙岩学习长征精神的第一天。在长汀中复村里,我们重踏红军桥,感悟钟鸣老师教诲,欣赏树叶吹奏。
就像钟鸣老师说的那样,每个红军故事都很悲壮。但是,不同的故事合聚起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而今天,了解了许多关于红军长征第一村的故事后,我想和大家聊聊长征精神的代际传承和中华民族的家庭延续。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红军桥上“六子当兵”的故事。塘背乡苏贫农团有位叫罗云然的老人,有六个儿子,现在在我们国家烈士英名录上面是这样写着他六个小孩的姓名,叫罗马一,罗马二,罗马三,罗马四,罗马五,罗马六。老人不识字所以他就将自己的姓和妻子的姓,从一排到六。1929年,红军到钟屋村(后改名为现在的中复村)打土豪分田地,罗云然老人分到了田地。1929年,他亲自在红军桥上送两个小孩报名参加红军;1931年得知这两个小孩牺牲的消息后,又送了两个小孩报名参加红军;1934年,在收到又两名孩子牺牲的噩耗后,面对战斗异常惨烈的松毛岭保卫战,他义无反顾地将他剩下的最后两名小孩送上战场,最后这两名小孩也为苏维埃政权流尽最后一滴血。
相信不少同学在听完这样一个故事后的第一个反应是疑惑,就像钟鸣老师小时候面对六位亲人陆续的牺牲和村里流传的红军故事不解那样,为什么明知会牺牲还是每年都有人去参加红军?
这和许多因素有关,或是对解放的追求,或是对真理的信仰,或是……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中华传统精神家国情怀催化下的自我牺牲和自我奉献精神。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等奉献自己造福后代的佳话。与之相似,红军烈士们也可能是为了子孙后代们的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延续,不惜牺牲自己。
在访谈过程中,钟鸣老师问我们:“你们怎么看‘啃老’?”有人说,就像我们,大学生。钟鸣老师说,毫无疑问,我们都是一代一代“啃”过来的。改革开放那一代“啃”着解放中国那一代打下的江山,我们“啃”着改革开放那一代创造的财富。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不奋斗是不对的,但是每个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没有前人的努力,怎么也蹦不高;站在再矮的父母肩上,你都是高个子。这没有什么好害羞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知恩图报的思想,努力奋斗。这就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屹立东方经风雪而不倒的原因。
听完钟鸣老师的教诲,我思考良久。原来长征精神在当下还有这样的指导意义,直接提供了一个长征精神解决当下痛点的例子。然而,长征精神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还可以解决当下许多难题,但需要我们灵活加以应用。长征精神不是一潭死水,它是红军魂的活化石,历经百年却依然鲜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83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