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的季节,难忘的经历,无闻的付出,在这骄阳似火的假期,跳出自己以往的舒适圈,附身投入于乡村,为这片灼热的土地浇灌温情的甘霖。正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便是一种有力举措,当代大学生应当身体力行,担当起这份责任。8月,我们实践队来到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参观当地的一些乡村文明设施,在对当地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深入与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感悟与收获。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提前对“公安三袁”进行了一定的了解,既感叹于他们当时的魄力,一直致力于反对当时轰轰烈烈的复古的运动,指出文章应该和时代相关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又赞叹于他们对文学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自身所写的文章真实、充满灵性,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也有一定影响,读之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
活动开始,我们来到了公安文明广场。到达广场后,首先迎接我们的便是那尊“公安三袁”的雕像,恢宏大气,神态鲜明,当你凝视着他们的时候仿佛他们也活过来一样,默默地注视着你,眼里还含着一丝笑意。
“三袁”能在文学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在政治上获致美誉,这与他们家族严明的家规和敦厚的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袁氏家规核心理念是“立德”和“做人”,注意内在品格的养成与人生事业的发展,始终把人生的道义与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在长期艰苦的创立家业中,袁氏一族逐渐形成了自己家族的生活法则,《袁氏家教十则》就是从“为”的方面去强调要去做什么,要如何做,从正面来树立人的道德理想。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亦是如此。
教孝慈,笃友恭,设义学,尚勤俭,正心术,立人品,急国课,尊礼制。这区区二十四字,虽少,却意义深远,并且在我们参观活动过程中,在他们的生平事迹中,文献资料中不断体现。上慈下孝,一个人在家中的道德养成就是在社会中立身行事的基础,朋友之间恭谨笃诚,若能做到,与吾相来往者,莫不如沐春风,如饮甘醴;中国五千年以来的历史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再穷都不能穷教育,文化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勤者,所以专其志也;俭者,所以节其用也,“祖上既尚勤俭,又乐善好施,嘉靖年间,公安大闹饥荒,先祖袁大化先生,拿出两千石稻谷和两千两银子救助灾民,事后当众销毁所有借据。”“三袁”后裔袁杰俊在活动中说到;做人先立德,做人的本领就是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道义应该作为人生的准绳,做人的根本,保持人的基本的理性,言行要符合自然的道理,方能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立身初世要常想到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与此同时要先治理好自身的家庭,遵礼守法,依法度行事,不做有损社会风气的事,如此则社会有序,国泰民昌。
在注重家风建设的同时,袁氏始终不忘国家,始终是把个人的权益、诉求置于国家的法则之中,达至家与国的统一协调与平衡。这就使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了一种阔大的家国情怀,而不再是狭隘的小我意识,既要提高自我的人生价值,又不忘国家民族的发展。这一理念汇入到中华民族家风家习的宏大潮流中,丰富了它的具体内涵,壮大了它的磅礴气势,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如今,贯穿时代的袁氏家风从袁氏一族走进千家万户的门厅深院,熏陶人们的品格,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时间从来是公正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良的家规家习,让中华大地收获了三位为官清廉、文美天下的袁氏兄弟,有了“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的千古佳话,有了耕读传家的风尚和延续至今的鼎盛文风。作为现代人,我们也仍需要从这的传承中吸取中华悠久古老的智慧,夯实我们的心灵,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激发心灵的力量,去建设新时代,创造新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45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