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员国情学习与实践队来到了赤壁市柳山湖镇易家堤村,展了为期9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以为当地留守儿童举办夏令营、实地走访调研、绘制文化墙的方式深入群众,为群众做实事,为乡村发展献一份力。我有幸成为实践队的一员,与队里18人一同经历这充满着感动与收获的九天,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在感动中体会人生的意义。
万事开头难
7月4日,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点击了实践队报名邮件的发送键。报名表其实早早就已经写好,但是邮件的发送键前横着一座名为忧虑的山,我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教学能力,没有足够的规划能力,没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所以鼠标左键迟迟没有按下,邮件静静地躺在草稿箱里。在报名表躺在草稿箱里的那几天,我反复地告诉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怎么知道自己不可以,就算前方是狂风骤雨也要学会勇敢面对。从前我遇到困难时总是习惯性退缩,现在我终于愿意推自己一把,直面所有未知与挑战。
山村田野中的质朴心灵
7月15日,我们实践队一行19人坐着火车和大巴来到了柳山湖镇易家堤村。柳山湖镇是一个移民镇,1958年国家在赤壁市东南陆水河上游兴建三峡实验坝,原陆水河的居民们响应国家政策来到这里,把一片荒芜沼泽建设成了如今秀丽的柳山湖镇。在参观赤壁市移民馆时,看着墙上一则则移民故事,看着时间线上柳山湖镇的越来越好,我十分感动。村民们为了配合大坝的建设,愿意舍弃自己原来居住多年的房屋,来到原来环境恶劣的柳山湖镇开垦荒地,这份奉献精神,勤勤恳恳的劳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里的村民热情淳朴,他们给我们的实践工作推进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希望家园”夏令营的走访招生有了村干部的帮助和村民们的大力配合,进行得十分顺利。在文化墙组的队员们进行墙面绘制时,周边的热心村民主动借给了他们梯子、椅子,还会用当地方言“画蛮好”来鼓励她们。或许是纯净的山水滋养出了这样质朴的心灵,在与村民们短短的相处时间里,我感受到自己的心灵真正远离嘈杂的都市,回归到了宁静的乡野来。
在与夏令营的孩子们的相处中,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孩子们的心是未经雕琢的天然水晶,他们的心思不做掩饰,透过澄澈双眼就能够直直望到底。他们的思维还没有被固化,想象天马行空,看世界的角度千奇百怪,总是会举手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总是能给我带来一些思考上的冲击,生活中、问题中的许多细节常常因为思维定式而被我忽略,他们提出的问题提醒我不能停止思考,不能把已有的当做理所当然,即使是教科书上的定理也可以被合理质疑。他们的干净与活泼感染了我,和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里,我的思维脱去了一些“老态”,回到了活跃、自由的孩童时代。
在实践中重塑自我
在这次的实践过程中,我承担了两节科学启蒙课的教学任务,一节物理课,一节生物课。从选题到备课到上台讲课,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我的一次锻炼。选择什么样的课堂内容才能兼顾课堂上7-13岁的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怎样表达才能够把复杂的知识讲清楚又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课堂纪律怎样维护才是最有效的?我在听课和实践的过程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孩子们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讲解注意力不高,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内容,所以在备课时就要注意将呆板的理论讲解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比喻,或者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示、视频辅助讲解。在学习关于教学论的知识时,我认为我记住了这些知识,但当我真正站上讲台我才发现,理论与实操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需要我脚踏实地不断练习,在实际讲课中积累经验,书本知识才能真正地被吸收。
在这九天的实践里,我遇见了一群纯真的小孩,结实了一群有趣的朋友,上了两堂不算成功但收获满满的课,这是当初焦虑不安的自己没有想到的。我很想告诉那个时候的我,不要害怕前方的风雨,勇敢地向前进吧,只要相信就终会抵达。(通讯员 邓诗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11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