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空有上青天、揽明月的逸志,更需要有主动走出象牙塔,亲身实践,磨砺自我的勇气和觉悟。此次三下乡实践,使我有了审视自我,检验自身能力的机会,更让我意识到身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该积极与社会接轨,承担起承前启后的时代使命。为深耕侨乡文化,助力华侨精神的传承与传播,这个不平凡的暑假,我有幸成为燃梦调研队的一员,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前往江门台山,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觅侨乡赤子迹,承‘信建’家国情”主题活动。
课堂教给我们知识,实践赋予我们经验。古人言:实践出真知。为了更深入地解读银信,了解侨建保护传承情况,调研开展前我们便查阅了大量的网上报道、书籍资料、论文报告,力图能做到面面俱到,更加从容地应对实地调研。但当我们到达当地,实地开展活动后,才明白,纸上谈兵终不及亲身体验。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台山市端芬镇的海口埠银信博物。不似想象中的热闹,由于正值工作日,博物馆内稍显冷清,但队员们依旧兴致不减,于展陈板前驻足,观摩品读银信,感悟尺素絮语间的家国情怀。当千余张银信,数百件华侨历史文物展列在我们的眼前,我才发觉,一切的文字资料都不及眼前的的真实感。邮戳、印章、装信件的铁箱……这些承载着海外游子思乡情、爱国心的物件,穿越岁月,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来到我们面前,向我们诉说那一段真实的奋斗史、血泪史。“但望佢专心学习,将来得以成功回国……”“如欲与日贼决一死战救国……”,泛黄的信纸上,字迹已有些斑驳,但透过这些饱含深情的字句,我们依旧可窥见写信者的拳拳赤子心。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何其幸运,这些文物能够被保存至今日,何其幸运,我们得以通过它们,有机会将先辈们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知前人艰苦才愈感后辈之责任重大,那段历史或许不再重演,但这份精神无疑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应以此为舟,发挥后辈优势,承前启后,让中华民族永葆活力。
在白沙镇墨林村,我们近距离观察侨建,走进侨居,访谈村民。寻找侨建背后的故事,了解该村侨建保护传承情况。这里的侨居原汁原味,极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貌,中式开窗,西式阳台,罗马式的柱子、巴洛克式的山花……这些颇具异国风情的建筑,深深吸引了队员的目光。而且村里采用的是“以旧修旧”的方法保护侨建,在不破坏建筑本身的情况下进行内部改造,使之适居,所以这些侨居至今都还有人居住。
我当时心想,这不就是村落古建保护的典范吗?但是经过实际走访村子、与村长深入交谈后我才明白,侨建保护远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许多像墨林村这样的侨居村,古建保护与村落发展之间的矛盾点较于其他类型的侨建更为突出。正是因为其属于私人修建,开发阻力大,才使其得以保存完好,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性,使得村子难以快速发展起来。这并非一时产生的问题,也不像我在网上查阅到的资料那般,是提两个方案开几次会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长久地规划,各方的努力。对比村民们实实在在地守护侨建和村长为致力村子发展所做的一切,我才深感自己此前的浅薄,才切实感悟到传承守护原来并非口头说说那么简单。
传承依旧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我们如今的力量或许还不够大,但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将事情落到实处,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侨乡文化,投身侨建保护,传承侨乡精神。
同样的设想过于简单美好的情况出现在了我们的街头调查的过程中。一开始,我还不理解为什么明明可以线上问卷解决的问题,偏偏要我们顶着烈日,冒着被拒绝被质疑的风险,走街串巷地去派发纸质问卷、进行街头采访。经过此次,我才明白,只有当我们深入民众,才有可能收集到相对真实的数据,只有当我们与大家面对面地进行交谈,才能够得到最真实的反馈。如果不是此次实地调查,我可能还沉浸在自以为正确的认知中无法自拔。亲身实践后,我才明白了何为实践出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不负此行。
一周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次实践却成为了我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课,一步一耕耘,步步有收获,虽然旅程中有挫败有气馁,但更多的是与同伴们的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大一就拥有了如此宝贵的实践经历,收获良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61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