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一段不解的“情缘”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夏风之声志愿服务队”三下乡社会实践于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拉开帷幕
2016年7月16日,早上7点,我们“青春飞扬·夏风之声志愿服务队”准时集中在学校圆花台,准备前往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进行学习与考察。
离开学校,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乘了地铁、坐了出租、又走过了一段泥泞的小山路,在八点左右到达了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天印村大屋基1号。这是一个普通的房子,“欢迎来到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一个简单的横幅悬挂在大门的旁边。“爷爷,我们来了!”带队队长朝屋内喊道。很快,衣着朴素的刘映升老爷爷疾步走来,边开门边和蔼的说道“快进来,快进来,大家都辛苦了”,然后将队员们带到了一间会客室,让队员们休息一会儿并和队员一起聊天,从老爷爷的话语中,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感受得到老爷爷对农耕文化的热爱,他说:“农耕文化是历史的源泉,农耕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的确,从古到今,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耕种智慧才一步步的发展过来。
八点半,老爷爷安排夏风之声的队员们和西南大学的一些志愿服务学生听了一节关于“灯”的历史文化,从古代煤油灯、马灯、桐油灯到现代的白炽灯、led灯等等,这段发展的历程中,队员们听得很认真,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听完了一堂课后,老爷爷又带领了我们来了农耕用具的陈列处,队员们走到屋中才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陈列馆,屋内收藏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农耕用具,例如犁、磨、砻等,虽然很陈旧,但是队员们知道那是老爷爷辛辛苦苦从各个地方收集的,陈列馆一共有三层,每一层都有它不同的主题及它们的历史价值,爷爷带领着队员们边参观边讲解每一个农耕用具如何使用,最后队员们还有幸亲自使用磨磨了面,大家热情都很高涨。
当参观到稻草文化时,给我队员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根折了一个圈的稻草,名为草标,队员们都很纳闷,一根稻草有什么价值呢?爷爷看出了大家的疑惑,就给队员解释道“大家别看这仅仅是一根稻草,在古代这根稻草还有其他的意义,当你把这根折了的稻草插到你的背笼上背到集市上,说明你要卖你的背笼,如果你把这根折了的稻草插到小孩上,就说明你要把孩子卖掉了”,听完老爷爷的话大家感受很深,没有想到就一根简单的稻草竟然代表了这么多的意思,刘映升老爷爷甚至做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稻草的历史价值——干谷草,挽圈圈,背兜儿,插沿沿。儿是娘的心头肉,娘卖儿进鬼门关。其实除了这根稻草,陈列馆里所有的农耕用具都有一首老爷爷亲自写的打油诗。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打油诗,更反映出了刘映升老爷爷对于农耕文化的热爱同时也象征着农耕文化的历史价值。
11点时,队员们参观了所有的农耕用具,感受颇深。农耕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一段作为华夏儿女而不能忘记的“情缘”,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不能够被遗忘,这是我们老祖先的智慧,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一段精彩历史。这位刘映升老爷爷尽管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仍坚守在他的热情之上,而青春活力的我们,难道不更应该去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来结下这段跨越时空的“情缘”吗!
(记者:张艺摄影:张小迪)
(青春飞扬·夏风之声志愿服务队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