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工具,述说历史,传承文化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夏风之声志愿服务队
2016年7月16日,早上七点,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青春飞扬·夏风之声”志愿者服务队(科教队)怀揣着对农耕文化的憧憬与好奇,不畏狂风暴雨,毅然地踏上了去往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天印村的考察调研之路。
七点整大家集合完毕,整装待发。虽然下着大雨,但却并没有影响大家激动的心情,每个人都精神饱满,散发着青春的光芒与气息!
因为下大雨的缘故,在去往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路上布满了泥泞,队员们相互搀扶着,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青春的脚印。
八点,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负责人刘映升爷爷冒着大雨,在纪念馆门口等待我们,随后带领大家走进了休息室。
在闲谈时,大家了解到,刘映升爷爷建设这个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宗旨是:不以文物本身的价值为价值,而在于该文物本身的历史内涵。而且刘映升爷爷写了近七百首打油诗,希望将没有生命的文物变成有生命的历史,目的是让大家看到的不止是一件农耕器具本身,更重要的是器具后面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除此之外,刘映升爷爷还谈到,他希望文物不仅仅是放在展台上,而是能让其活化,走向社会,走向全国。
在八点半时,刘映升爷爷带领大家去听了一堂“兼善农耕文化”的知识普及课,主要讲解了多种以前用来照明的灯,如煤油灯、煤气灯、桐油灯等。还让大家背诵了一首“桐油灯,点桐油,桐油灯下有人愁,夜半灯下纳鞋底,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打油诗。
九点半时,刘映升爷爷带领队员们参观了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并且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了这些农耕工具的用途,说明了一些打油诗的来由。在到达第三层展馆的时候,大家看到了蔡家岗镇天印村的一个特色——蔡家草把龙,让人有种直呼神奇的感觉。在参观的最后,刘映升爷爷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他的镇馆之宝——草标,他说:“草标虽然没有文物那么有价值,但是在它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同时还给大家介绍了关于草标的打油诗:千谷草,挽圈圈,背篼儿,插沿沿。儿是娘的心头肉,娘卖儿进鬼关。
在参观完刘映升爷爷所藏的展品后,刘映升爷爷慈爱的对大家说:“你们想要学习如何编制蔡家草把龙吗?”于是刘映升爷爷就带大家去了先前上课的地方,教大家编制草把龙,并仔细的说着步骤与注意事项。
在队员们向爷爷告别的时候,爷爷将大家送到了纪念馆大门口,大家踏着来时的那条泥泞的泥巴路,心情却多了几分沉重。农耕工具,在刘映升爷爷的笔下,述说着它的历史,传承着它的文化!
01 刘映升爷爷上“兼善文化课堂”——灯的课杨莲提供
02 刘映升爷爷教大家学习如何编制蔡家草把龙杨莲提供
(记者:杨莲摄影:张小迪)
(青春飞扬·夏风之声志愿服务队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