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为更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更好的助力接下来开展的一系列调研活动,7月30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聚焦新兴乡村,探寻多元发展”调研团组织成员线上观看《十八洞村》影片,取得良好效果。
“走”进十八洞村,感受乡村振兴
今年的盛夏也没有叫人失望,温度攀升的热烈,对于外出调研的成员来说更是一项莫大的挑战,所幸,下午队长颁发的任务是观看一部名为《十八洞村》的影片,并交流观后感。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影片只能让大家自行线上观看。看着外面炙热的天气,我带着庆幸与好奇的心思打开了这部影片,仔细地浏览了一番简介后,才明白队长布置这项任务的原因,原来,影片讲述了一个十八东村退伍老兵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后,虽心态各异,但最终立志、立行打一场脱贫攻坚战的故事。因为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所以必然对我们的调研活动有着很大的启示。
电影途中,一句“我杨英俊种了一辈子的田,结果种成贫困户。”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为退伍老兵的杨英俊一生勤勤恳恳,将大半辈子的精力都花在那几亩田上,却因家里多了孙女小南瓜,未能达到脱贫的标准,被重新识别为贫困户。杨英俊相比于其他的村民来说,种的田亩数更多也更用心,最终这样的一个结果不仅使他难以理解,不肯接受,也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帮扶脱贫究竟该从哪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成效呢?鼓励农村人民照料好那一亩三分地似乎已行不通,可是农村人民除了依靠仅有的土地,还能依靠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继续往下看,扶贫队的王申找到了一片废弃的矿场,历经波折,最终杨家兄弟决定实行填土造田的计划,解决村里土地资源过少的问题,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转眼,那片废弃的矿场对于十八洞村的人来说便转化为了一个优势,投射到整个乡村来,我们不难明白,帮扶过程中一定要解决劣势,寻找优势,甚至努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依托村庄的优势发展,不仅能实现脱贫致富,更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以及,确立好目标后,便要拿出愚公移山般的精神,“一年干不好便干两年,两年干不好便干三年,我们做不好,还有我们的子孙,一旦成功了,就是造福后代的事情。”杨英俊的一番话极大的鼓舞了所有杨家兄弟,影片的最后没有直接交代十八洞村实现脱贫的结果,但真正的十八洞村早已焕然一新。
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影片里每个出现的人物以必然有它的意义存在,整部电影看完,我对各人物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唯独对小南瓜这个人物有着不解,身患残疾的小南瓜提高了杨英俊一家脱贫的标准,但影片又着重强调了这个人物,似乎不该只有这么浅薄的一层理解。晚上调研团成员组织了一场感悟分享会,队员曹鑫伟的发言解开了我的困惑,他说,“小南瓜”患病这事,将原本还算富足的杨英俊家拉向村里特困户。一向少言寡语的麻妹多次重复一句话:“小南瓜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管她一辈子。她活50岁,我们就活100岁;她活100岁,我们就活150岁。”这正是习总书记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生动诠释。”原来是这样,2020年是脱贫致富的收官之年,无论是谁都不应该被抛下,小南瓜的角色则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队员陈雪莹分享的感悟也使我印象颇深,她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不赳趋。”正如影片中提到的,将“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是整个扶贫工作队的目标,乡村振兴不能只依靠国家单方面的努力,而是要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在振兴的过程中,青年人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帮扶队的王申发现新思路,帮助整个村庄实现脱贫,回乡的杨薇薇开通网店,使家庭实现致富。最终,十八洞村成为了历史上乡村振兴的典范。
本次观看电影及感悟分享使我第一次较为直观的感受到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在日后调研团开展的活动中也必将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7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