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武松:无论我从事什么职业,心中都住着一位老师
8月6日安徽师大“薪火相望 廿载又新”校友寻访团队以“二十年对话”为主题,线上采访00级中文校友俞武松,与记者分享从上大学至今这二十年间,“师范”二字对其人生的影响和“老师”这一词语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踏入校园 遇见学习知识的老师
谈及母院,俞武松告诉记者,当年文学院在赭山校区,依山傍水,有松风凌云之美。文学院学术底蕴很深厚,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这些老先生对俞武松的影响如春风化雨般育人于无形之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位老先生,一位是余恕诚先生,他的《唐诗风貌》给俞武松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俞老先生用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这种做学问的方式令俞武松很敬佩,称余恕诚先生是他的榜样。另一位是杨柏岭先生,杨老先生的理论功底十分深厚,做学问同样很扎实。在师大文学院的这四年里,俞武松潜心读书,向这些老先生们学习做学问的方法和做人的态度。
俞武松在采访中表示,受老先生们的影响,自己养成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习惯。“我记得我们那届毕业的时候,我作为班长送走了所有的同学,最后一个离校,现在想起真的感慨万千啊!”在大学期间,俞武松作为班长,要敢于并且愿意在公开场合说话,同时需要处理一些事务性的事情。担任班干部的经历,对俞武松之后的工作产生很大帮助,使他对事务性事务的处理更有经验。
爱心助学 成为别人前进的老师
记者了解到,俞武松在读研究生期间参加“一帮一”助学活动,定点资助贫困学子,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2018年他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又被评为首都最美家庭、朝阳区最美家庭,登上中国好人榜。
虽然荣誉众多,但是对于走上爱心助学这条路的契机,俞武松却说得非常简单。他表示从读大学后,包括硕士和博士,所有学历都是在师范院校完成。俞武松告诉记者,自己有时和同学开玩笑说:“无论以后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我的心中都住着一位老师。”对于这句话的解读,俞武松认为这既是对自己老师的一个怀念,也是对老师身份的一种纪念。
从最早在学校和同学、社团一起的“自发”助学到工作之后的“自觉”助学,虽是好人好事但也不能免俗。过程中俞武松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北京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从学校进入社会,毫无疑问收入比较低,再加上日常生活都要花比学校更多的钱,爱心助学的推进确实会有一定的压力。“当时就和家人商量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后来想一想还是坚持下去吧。”俞武松如是说道。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俞武松想出把时间切割开做兼职的办法。“我记得自己最多的时候同时做了七份兼职,这样生活一些实际的问题就能够慢慢地去解决。”
迈步沉心 争做为人生创造机会的老师
当记者请在学业和工作公益方面硕果累累的俞武松为新时代大学生送上一些寄语时,他却谦虚地表示“寄语不敢当,只有一些经验或者教训和大家分享。”
对于人生,俞武松认为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老师。他强调了六个字“迈开腿、沉下心”。俞老师自豪地告诉记者,安徽师大拥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为“迈开腿”铺上了坚实的道路。虽然现实中会面临一些非211、985的问题,但是从其个人求学和工作的情况来看,安师大学生的学习基础扎实的,正是扎实的基础,让人受益终身。“沉下心”则是俞武松在母校安徽师大读书时从很多老师身上学到的一种平衡心态。年轻人实现理想和目标不可避免出现急躁情绪,现实也会有很多因素来制约,这时最重要的就是把心给沉下来。只有把心完全沉下来,大脑才能冷静,思维才能敏捷,才能更好地迈开腿走好路。
“有了‘迈开腿’的勇气,再加上‘沉下心’的冷静,最后便是自我指引,即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人生老师。”俞武松颇有感慨地说道。自己是老师也是学生。学会自我审视批判,发掘自身内在动力,去寻找适合的定位展示才华,甚至一定时候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才能发挥能力,指导自己完成世俗意义和精神层面上的成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0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