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为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也成为了我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从“非遗保护,人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国实践”,走进非遗成为了我们保护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行动,传承非遗也成为了践行文化遗产教育青年的重要举措。
“感受非遗的温度,传承身边的非遗”,在2020年非遗线上购物节直播活动中,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胡雁呼吁“非遗就在身边,人人都可以成为非遗的传承人和代言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文化,传承身边的非遗。作为青年志愿者,我跟随团队,走进了家乡所在的博物馆——滨州市博物馆,一起探寻那传承千年的非遗文化,如何在时间长河的洗刷下历久弥香……
在参观非遗博物馆与其他展馆感受上最大的不同便是这里更加亲切,许多如今仍在生活中举办的活动,活跃在身边的文化与艺术都作为展项展出,让人不禁惊叹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人民群众,是如何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这丰富多彩的足以延续千年的民族文化。走到缠着一轮一轮纺线的纺车旁,眼前浮现出咿呀的孩童倚靠在外婆身边,听外婆一边哼着童谣一边娴熟地纺着粗布麻衣;在展项“热炕头”驻足,看到寒冬腊月,一群孩子围在母亲身旁,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守着母亲用一针一线纳着“千层底”,等待父亲耕作归来一家人守着土炕,最是温暖;吕剧的戏台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罗裙腰带、小生巾子,一件件雍容华贵的戏服在一部部戏剧当中百转千回、洗尽铅华。而今天,机械加工精巧的布料让人们渐离了七彩的“老粗布”,暖气、空调让人们离开了热炕头,更多数字化的戏台呈现在了大众的视野,可这些逐渐退出现代舞台的特色文化包裹着一代人的乡愁,承载着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传承和保护才能让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以继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生活,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说“没有不酷的非遗,只有不酷的传承”,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数字化媒体碰撞,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都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大众的新方式,利用新媒体传承非遗,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与非遗重新认识,真正让非遗“活起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08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