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月中旬,得兴去滨州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这是疫情到来之后我第一次走出家门眼望当下的祖国。去之前的一个晚上,我辗转难眠,怀揣着万分的激动踏上了这条足以令我难忘一生的路。初识时得知滨州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孕育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展示、传承和保护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州市建立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于2016年6月11日“全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正式对外开放。
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位于滨州市文化馆二楼,面积700余平方米。含民间文学区、民间美术 传统手工技艺区、传统表演艺术区、传承交流区、染织布艺区、草柳编结区、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七个主题展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采用主题场景、柜台展陈、现代传媒、传承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展示滨州市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貌。
发源于博兴的吕剧、草柳编、惠民的胡集书会、泥塑、木版年画及滨州民间剪纸、邹平芯子、沾化渔鼓戏、阳信秧歌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滨州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劳动人民创造力的重要见证。滨州非遗,是我们生活的印记,让我们在时光的隧道里认出彼此,无论走多远,我们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7月11日时我便从新闻中得知,滨州市老年大学组织全省老年教育骨干培训班成员100多人到滨州市文化馆非遗展馆交流观摩,感受滨州非遗动人之美。他们对整个展馆摆设、布置赞不绝口,对滨州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边看边拿出手机拍照留念。从这时起,我便有了去滨州一观的想法,只是碍于种种原因,八月中旬才得以实现。
我还在网上了解到,非遗展馆自2016年6月开馆以来,就免费对外开放,接待群众5万人次,针对参观团队开展免费公益讲座400多场,其中未成人团体200多个,已成为滨州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展馆的诸多活动令很多人受益匪浅,亦或令人们对乡愁有了更加深刻更加独到的见解,这是我们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便正是在一次次反思一次次创新一次次沉淀中茁壮成长的。我们也从未见过其他比我们更具有爆发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及此,我们的民族未来是鲜明的。
回到滨州市展馆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见证。滨州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五代始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明清以来的大规模移民使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碰撞与交融,孕育出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州市市于2006年5月成立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保护、传承、研究、宣传等工作,保护中心肩负“卫士”的责任,为展馆保驾护航。
参观完之后,我的大脑一度空白,第一个涌现的词汇便是乡愁。我们身处时代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很容易在忙碌转不停的生活中忽视这个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整日疲于奔走,为了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甚至是为了维持自己的高端消费……城市里的年龄结构逐渐年轻,而偏远地区则出现了更多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呼唤乡愁正是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赋予社会的赠品。整天在大城市忙碌的人,何不请上几天假,回到那个塞满了回忆的小乡镇、小县城,去看看地里那熟悉的身影,去小院里看看那盆许久未曾瞧过的仙人掌是否结出了果实,去看看那片无名的小花是否还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08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