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轨迹;见证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更见证了几代人所使用的方言的发展变化。在2020年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中,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亲属称谓语为中心的安徽部分地区语言生活调查”团队的成员们深入安徽部分地区对方言称谓语进行调查,寻找着时间给方言带去的改变与留下的印记。
对于爷爷奶奶辈的人来说,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交通的闭塞,还有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一些人能听得懂一些普通话,但不会说;更有甚者是既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而他们对方言的掌握却是十分的熟练,因此也能从他们身上了解和学习到许多纯正的方言。正如对于霍邱方言的调查,是由一位已离开霍邱县两年的调研人员通过线上调研的方式进行的,调研对象则是调研人员的奶奶。由于奶奶不太能听懂普通话,采访过程中全是以方言的形式交流。在后期整理调研数据时,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一些陌生却古老的称谓语。如“父亲”称作“达、伯、舅”,“祖父”称作“爹爹、阿爹”等。
由于全国上下对于普通话的普及,青年一代掌握的方言称谓语是很少的。正如在多个地区的调研中,零零后对“父亲”的称呼都是“爸爸”,“母亲”也都是“妈妈”,不像老一辈,对母亲的称呼中还包括“娘”。当然也有一些青年人由于跟着祖父母生活,其掌握的方言称谓语是比较多的,只是平常不太会用,还是喜欢以普通话中的称谓语代替。
两代人对方言的掌握程度都不同,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我们在调查方言称谓语的同时也要对整个时代的大背景有所了解。当然,在学习掌握好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记住家乡的方言,因为那是每个人身上特有的标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93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