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形形色色的垃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强敌,而社区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最前一公里路”。为探寻突破垃圾围城的方法,寻找垃圾分类的最佳方案,2020年1月10日,安徽财经大学垃圾分类专项调研团队前往山水华庭社区进行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相较于以往粗暴的掩埋与焚烧垃圾的处理办法,垃圾精细化分类不仅能够减少掩埋与焚烧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需求,符合绿色发展与永续发展的理念,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据了解,在活动前期,小组成员做了充足的准备,学习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大量的垃圾治理案例。在实践开展当天,小组成员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社区垃圾分类活动开展的现状。大家围坐一团,亲切地交流着,一问一答,气氛融洽。
“基础设施要健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垃圾分类首先要打破以往一个垃圾桶搞定所有垃圾的惯例,精细化的垃圾分类有赖于垃圾桶的先进性。调研团队刚入社区,映入眼帘的就是色彩明丽的四色垃圾桶,垃圾桶上标明了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以及可回收垃圾的标识和解释。“为响应政府的号召,为社区居民实实在在地谋福利,创建一个生态文明的社区环境,小区今年购入了许多的四色垃圾桶,要保证社区内无死角地布置四色垃圾桶,为垃圾分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社区负责人为调研团队耐心地讲解。健全的基础设施不仅方便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社区居民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与主动性。
“以孩子为中心辐射带动”
在交谈过程中,社区负责人提出:“垃圾分类首先要从思想上打通出口,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性。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而后引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而社区推进垃圾分类的主要办法,就是通过孩子形成对一个家庭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后点线面一体,将‘天使效应’扩大至整个社区。”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家长为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同时社区居民携起手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社区环境。这一温馨而又有力的措施,让居民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收获到了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仍然存在问题,我辈仍需努力”
垃圾分类仅仅依靠社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垃圾分类的整个流程需要居民、社区、物业、政府以及垃圾中转站多方协作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垃圾分类需要居民的自觉、政府的强制力与资金支持以及物业、社区和垃圾中转站的合作。只有多方联动,协调高效运转才能真正将垃圾分门别类地安置,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各方的努力,垃圾分类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
随后,调研小队在社区内进行走访调查,向社区内各个年龄段的居民进行访问并开展相关的问卷调查。蒙蒙的小雨下,小组成员引导社区内的孩子正确投放各类垃圾,提问相关垃圾分类知识;与小区内的爷爷奶奶探讨社区垃圾分类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心声,收获颇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垃圾分类一方面能将垃圾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另一方面对垃圾的分类处理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因垃圾掩埋与焚烧带来的对生态环境不可逆的恶劣影响,有效地降低因经济发展过度透支生态环境的成本。通过此次的实地调研,垃圾分类专项调研团队充分地了解了当下社区垃圾治理的成果以及不足,并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深刻地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全社会都应承担的一份责任。把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明确主体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相信垃圾分类能够在不久的未来全面普及,让全体公民在“无废”的环境下共享绿水青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56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