蜞蟆节,又称十四夜,是在川东北南充农村地区比较盛行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四晚,通常以天黑为准,家家户户都要点燃自制的蜞蟆灯,通过舞火把、放烟花、抬彩龙、敲锣打鼓等多种组织方式祭祀祈福。随着时代发展,蜞蟆节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送走瘟疫,更多是标志着春节的结束,很多当地人都会把十四夜作为农村的“元宵节”,以此庆祝真正意义上春节的最后一天;另外,随着人们瘟神意识的淡化,越来越多的人则选择在这天祈求亲人健康和庄稼丰收。
传统节日的文化印象在科技进步中不断淡化,古人留下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急需继承与保护。为领略当地人文风采,加强队伍思想文化建设,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党员骨干赴南充西充“知行合一·笃学尚行”理论普及宣讲队于7月12日16点来到福镇进行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参与蜞蟆灯的制作。
蜞蟆灯,原材料为木竹,一手握竹固定,一手轻压细竹篾编成竹环,前后相搭最后封口;竹灯的表面还可糊上一层白纸,插入蜡烛即可。这是最传统的制作流程,后人在材料上有了许多大胆的创新,酒盒、纸箱、塑料瓶……形式富于变化,多种多样。陈周德,竹灯手艺传承人,首先对蜞蟆节的起源与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使队员们对该节日有了清晰认知。慢工出细活,在陈爷爷不厌其烦的细心指导下,虚心好学的队员们逐渐掌握了编织技巧,手法较为熟练的队员主动帮助大家,使每一位成员都圆满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
本次活动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使整个暑期实践队伍对当地非遗文化的感知真实而深切,加强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增强了队员自觉担当非遗文化传播者的历史责任感,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会在新时代展现出新活力,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走进千家万户。
天色刚晚,在人来人往的莲花路上,全体成员带着满心希冀集体点亮26盏蜞蟆灯祈愿祝福,为此次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正值新老文化交替的关键时期,就如陈爷爷所说:“百家争鸣,孔家流传千古,影响最为深远,关键就在于传承与发扬,如何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蜞蟆节相关风俗及衍生文化,重担落在你们这些年轻人的肩上。”蜞蟆节只是淡出历史舞台的千千万万种节日的缩影,年轻一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关系着某些风俗的发展甚至存亡,如何以实际行动宣扬并保护不应失落的珍贵文化,促进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年轻一辈依然任重而道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20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