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青春足迹,红色筑梦之旅”——四川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延安纪实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8月23日,在带队老师李强的组织下,四川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终于到达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在坐火车去延安的14个小时里,小队成员张晓雅一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一想到能亲眼见到长辈们经常聊到的革命圣地,亲身感受延安精神的内涵,接受一场红色的心灵洗礼,就有一种说不清是亢奋、敬重还是虔诚的情绪充满了心扉。
延安梦,革命魂
经过长途的颠簸,一路感受延安革命老区的面貌,黄土高坡,天高地阔,丘壑纵横,古朴浑厚,也只有这样的风土才养育出勇敢淳朴的老区人民吧。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居住在杨家岭。
到达杨家岭革命旧址正是早晨,朝阳初上,霞光万丈,群山中的圣地一片安详。青砖灰瓦的建筑,门前一片青草,两棵翠柏,里面几排破旧的桌椅,在中央大礼堂里,正中央前面是主席台,这是书记处五位书记的位子,正前上方挂着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侧面画像,在两侧的墙上有“V”字型的标志。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一座低矮的土墙围起来的小院子,山坡里开凿出的三间窑洞,屋里一桌,一椅、一床,简陋到无法再简陋,这就是毛主席曾经生活了八年的地方,怀着无限的崇敬,小队成员杨杰走过屋里屋外的每一个角落,停下来仰望东方的时候,太阳正跳上远方的山岗,一片清澈明亮!
清晨的那丝丝凉爽的风,似乎吹走了每个人的倦意。第二天八点多的时候,队员们兴致勃勃地坐上了公交车,你一句我一句地谈论起枣园,掩饰不住内心的期待与激动。枣园又名“延园”位于延安城西北,1940年中央机关在此兴房屋、窑洞。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参观途中,队员们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导游——来自延安市第三小学的小小讲解员张雅尊小朋友,她用动听的声音和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让革命前辈们的故事更加有棱有角,也让小队成员杨杰了解了正是在这一孔孔简陋的窑洞里以毛泽东为首的伟人们夜以继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死胡同中解救出来。小队成员杨杰还注意到了幸福渠,到过枣园的人都知道这条幸福渠的来历。渠北起裴庄,南至枣园,全长6公里,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可灌溉枣园周围5个村庄94公顷土地。水渠修成后,庄稼连年丰收,故群众称之为"幸福渠”。
在八路军总司令部住址王家坪的毛泽东故居中,队员们了解到了很多从前所不知晓的故事。一张照片——毛泽东与其子毛岸英的合影进入小队成员黄云峰的视线,映入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散去。照片上毛主席豪情满面,毛岸英年轻帅气。两代英雄坚毅的目光,让小队成员黄云峰和大家一样思绪万千。毛岸英,19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市,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在同龄人中,有他那样曲折经历的非常少见。先后流浪、留学和在东欧参战,并在国内学农,参加土改,到工厂当干部,参加志愿军,最后牺牲在美军投下的燃烧弹形成的火海中。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自愿参战,获得父亲支持。但谁都想不到,毛岸英出征仅仅34天就壮烈牺牲了,年仅28岁!当毛主席得知这一噩耗后,他怔怔地在沙发上坐了半晌,拿烟的手不住地颤抖。几天后老友周世钊质问主席,为什么将儿子送上前线。主席用沙哑的声音说:“力主出兵朝鲜是我毛泽东倡议的,我的儿子不出战,我怎么号召别人?谁叫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一句“谁叫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铿锵有力!1951年毛主席收到毛岸英的遗物,那天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抱着这个箱子,整整一天都没吃没喝。毛主席去世多年后,1991年,中央办公厅在整理毛主席遗物时,从床头底下把箱子找了出来,上面一张白纸只写两个字——“儿啊”。他是一名伟大领袖,但他也是位父亲,他有满肚子的委屈、满肚子的思念,他向谁说?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对待历经苦难又长久离散的亲儿子,主席完全可以将他保护起来好好补偿,可主席却放手让他和普通农民一样锻炼。这难道不是一种大爱吗?在民族大义面前,主席父子义无反顾。时代在变,时代的使命也在变,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没有变。
踏寻知青路,感悟近平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父老乡亲永远是我的牵挂,多少次让我魂牵梦绕”,为了寻找“不忘初心”的故事,小分队来到了延川县的梁家河村,这个习主席曾有过七年知青岁月的地方。在这里,队员们遇到了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东维教授,在他的讲述中,习主席在梁家河生活的岁月一点一滴的浮现在小队成员陈静眼前。
驻足在上个世纪的历史长廊上,不难发现梁家河村还是一个贫穷的陕北小山村。在60年代末,它迎来了北京插队的知青。而就是在这一群普通的北京插队知青中,走出了新一代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被作为"黑帮子弟”,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故而常感到非常孤独,但他却自觉地接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炼,用真诚去和乡亲们打成了一片。
几年中,他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便也咽得下,吃得香了;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习近平也想过偷懒,但是后来,经过他的努力,他慢慢融入了这个山村,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在这里他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他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在这里,他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还带村民打了知青井,让大家有水吃,能灌溉庄稼。也正是在这里,他写了十八次入党团申请书,却因为自己的“黑材料”多次不被批准。在这里,他日夜坚持读书,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也是在这里,他体验了老百姓的寻常生活,提出了“不忘初心”。就这样,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来,梁家河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全面建成小康为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苹果和养殖三大产业。努力建设生态、富裕、美丽、幸福乡村。村内先后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卫生室、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村民活动广场、社区警务室、图书馆、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习近平主席说:“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小队成员邓渊崎在年幼时就曾在电视里看到过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也曾为先辈们勇敢和不屈的精神而感动。在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西安事变纪念馆后,他的情绪中又多了一份敬佩之情。
延安革命纪念馆正前方是一个大型广场,开阔平坦,绿茵覆盖,周围繁花似锦。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着毛主席铜像,他双手叉腰,高瞻远瞩。纪念馆馆藏文物34,000余件,展线500米,共有6个展厅。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大厅,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法,以700余幅照片及近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画、图表、场景复原等形象而又生动地再现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小队成员邓渊崎怀着敬仰的心情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再次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
西安事变纪念馆原是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将军的公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接到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电报,便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人组成代表团赴西安就住此地。在这里与张、杨二将军确立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略解放后建为纪念馆,供人们参观游览。队员们在此重温了那些热血沸腾的革命时刻。大量的历史文件虽已泛黄,但当队员们近距离接触它们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小队成员肖雁甚至感觉到那些报纸和革命杂志里迸射出无数的爱国热情火花。那种虽隔岸观火,仍热血沸腾的民族情感让小队成员肖雁内心的激动久久不能平息。在那个动荡不安、全民危机的时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张学良的每一个军事政策和决定都关乎民族之存亡。张学良的一生是伟大的爱国者的一生。他的爱国与牺牲自我是密不可分的。“牺牲我自己和我的一切所有”,包括牺牲自己的生命、家庭、财产权利、地位、荣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他可以不做大军统帅,可以不要优裕的生活,甚至不要家庭,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发动“西安事变”,并且送蒋回南京而被软禁54年无怨无悔。正像他在送给东北大学校友张捷迁的诗中所说:“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张学良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永远为世人景仰。
心怀感恩之情,勇担国家重任
这次社会实践确实让队员们体会、领悟到不少,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理解。走过前辈们居住过工作过的窑洞,浏览他们遗留下来的照片、书籍、桌椅、暖瓶、旧的器具,这些无不透露出一种简朴,积极上进,为人民服务的生活状态。看到遗址里的一切似乎能真切地感受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气息,对于他们的敬意也油然而生。看着记载了他们艰苦生活的“印记”,小队成员季小勤不禁感慨如今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很快乐,也感叹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继承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短短几天的学习与行走,队员们终于明白,当年延安枣园的点点灯光,为何能最终照亮神州大地,终于能切身体会到,所谓延安精神的创造与传承,是何等的直击人心。抗大精神,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白求恩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延安整风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延安保育院精神,是奉献、是爱和责任感,是人性之伟大。南泥湾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张思德精神,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精神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已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阔步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机遇挑战,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如何更好的把握住机遇面对挑战,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当考虑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做延安精神的传人,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光荣使命。
做延安精神的传人,必须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延安时期,宝塔山像一座信仰的灯塔,吸弓|无数热血青年怀揣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到延安后,他们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南瓜小米,穿的是补丁衣服,条件异常艰苦,但精神世界无比丰富。他们如饥似渴地学马列、学文化,练战术、练格斗。正是这种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应该自觉地弘扬延安精神,在报效祖国中找到精神坐标,放飞青春梦想。
做延安精神的传人,必须矢志于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延安时期,党的高级领导人布衣草履、素食淡饭,毛主席穿着补丁衣服给抗大学员讲课,亲手在杨家岭山脚下耕地种菜。朱老总背着粪筐积肥,林伯渠用绳子作腰带,周总理是大家公认的纺线能手。三五九旅将士“背枪上战场,锄禾斗田庄”,把人迹罕至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当代大学生要把这样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作为克服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制胜法宝,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努力交上一份让祖国、让人民、让自己满意的精彩人生答卷。
做延安精神的传人,还要向习近平主席那样,爱读书,肯读书。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总书记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学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青少年都应像习总书记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86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