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韵与现状,我们几位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决定组建“意难忘·云锦天裳”社会实践团队对有着“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进行探究。他们先制作并发布线上调查问卷,调查南京云锦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之后到南京云锦博物馆进行仔细的参观和学习,感受不同时代云锦的无穷魅力,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采访,了解云锦在申遗前后人们对其传承与保护情况的变化,最后总结出云锦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有何新的成就以及现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实践团队所有成员合照)
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云锦专业博物馆,展示着云锦织造工艺、明清云锦精品实物以及中国古代丝织文物复制品,也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正由于其独特的地位,我们实践团队在博物馆进行了实地的参观、访问、学习。
(南京云锦博物馆正门)
行至博物馆二楼,便是主展区。入口处便可见数件云锦织物陈列于展区,柔和的橘色灯光越发衬出织物上花纹之精致繁复,环顾四面,织物的风格、大小、形态各异,令人目不暇接。再往里走,便是一织机模型,而继续前行便可见演示人员当场演示织造云锦的过程。云锦只能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而且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梭子翻飞,推拉提放,工人们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更是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据说两个熟练工人一天只能生产 5-6 厘米的云锦,更重要的是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完全用机器替代。
(织工正在纺织云锦)
馆内简介中有言,云锦可用于制作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以及官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是最华贵、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云锦之精美华贵,从馆内大量陈列的龙袍、官员服饰也可见一斑。一楼中主要陈列现代云锦的相关织物作品,相较于古时云锦主要应用于服饰,现代云锦更多的被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作品也是集古典韵味和实用性于一身,比如利用云锦织就画作,在现代服饰、装修中加入云锦元素。
(云锦文物)
(现代云锦产品展览)
(带有云锦元素的生活用品)
此外我们实践小组还非常荣幸的采访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双喜大师,我们了解了周老先生与云锦结缘的有趣经历、云锦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以及对云锦文化发展前景的展望。
(正在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双喜大师)
此行我们可谓是收获满满。我们了解到云锦的传承现状,目前有三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市级传承人居多。作为一种复杂技艺,需要学员有很高的悟性,所以传承人的培养很难实现大班教学,目前仍然是师徒传授的模式为主,另建有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云锦学院。
(周老师正在分享他对云锦发炸前景的看法)
南京云锦的织造业发展迅猛,但从业者以操作工为主,真正完全掌握技术的仍然在南京云锦研究所。目前,云锦的主要生存途径是文物复制、美术品工艺品制造以及具有云锦元素的箱包、服饰。
在没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连南京本地人也很少有了解南京云锦的,云锦行业的效益很差,从业者不受待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云锦成为南京的一张名片,云锦研究所门前的路改名为云锦路,传承人的待遇得到很大提升,人们普遍尊崇从业者,从事织造的人越来越多。
(云锦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虽然如此,但云锦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对云锦感兴趣的人少,愿意学习云锦,选择云锦作为职业的人就更少。再有就是待遇问题,虽然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给予了传承人很高的待遇,但普通从业者的待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并不相称,从业前景并不是特别好。而织造云锦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人才,许多学员学到一半觉得行业前景不好,难以支撑自己今后发展,难以满足自己对更高生活水平的期望,有很多人半途而废,这就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随着云锦的传承人数量稀少,年事渐高,精力有限,新的传承人的培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带有云锦元素的服装)
实践过后,每位成员都深有体会。我们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南京云锦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调查,比之前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云锦,包括它的历史,它的发展,也充分感受到了作为文物的云锦和现代的云锦产品的不一样的美。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云锦宣传了出去,将会有更多的人通过我们的宣传认识云锦,认识到中国的这一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会又更多对文化、艺术有兴趣的人关注云锦,能够为云锦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
对于实践团队整体,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多人协作中协调工作,也提高了我们所有人的综合能力。团队同学们毫不懈怠的分工工作更是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独当一面、不拖沓、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和团队协调能力,这一切都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和诠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98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