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社交,一场无声的狂欢
文/陈锦兴
当今,很多社交APP中都带有“匿名”相关功能,比如QQ的“悄悄话”“坦白说”的发布秘密和评论好友的功能,“无秘”“soul”软件的“隐去真实身份信息”与网友聊天等,这些拥有“匿名”功能的软件,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提供完全隐蔽的空间,使得用户得以分享心事、表达想法。甚至如知乎一类的问答软件,也开始跟随“匿名社交”的脚步,提供匿名跟帖的选项。
当“匿”穿上流行的皮大衣
随着匿名社交软件在应用市场上的新一轮大爆发,如今匿名社交APP的火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只在传统社交软件上附属匿名功能、小程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胃口”,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走“独立的匿名社交软件”的路线,因此,应用市场上为人熟知的“陌陌”“soul”““乌鸦”“呵呵”“吐司”等社交软件应运而生。其中也不乏一些“追赶潮流”的色情社交软件,用“匿”的方式引导用户“暴露”,由用户的自身不断深入,最终揭开彼此那最后一层羞涩的“面纱”。匿名社交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为大众所普遍认知的社交方式。从4年前的日渐衰亡到如今重新冒出苗头,让人始料未及。在所有的发展过程中,匿名社交经历了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的命运。而4年前,对于初次接触“匿名社交”概念的中国来说,它还是只是一个全新的词汇。
匿名社交起始于2013年的美国。当时美国推出一款匿名社交软件:Whisper,能够让用户以“匿名”的方式发布自已的秘密,对“附近的人”进行展示,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页面上查看其他用户的秘密。简单新颖而具有吸引力的Whisper,给美国带入了一股全新的“匿名社交狂潮”。软件上线不到一年,其首轮融资便高达1亿美元。
Whisper的爆红让同行竞相模仿。2014年,一款名叫Secret的新的App将此前Whisper的匿名模式向前推进,将以往的“陌生人匿名社交模式”转换为“熟人匿名社交模式”,成为继Whisper的后起之秀。而中国引入匿名社交概念和模式也正是以Secret为原型,并通过“中国无觅网络公司”开发了国内第一代匿名社交软件的雏形:“秘密”。(后改名为“无秘”)。与老大哥“Secret”当年的风光一样,“无秘”上线第一天,便登顶社交免费榜的第一名,坐上了当时国内匿名软件的头把交椅。
“匿名社交”的引入和“无秘”的爆火,也让国内无数厂商瞄准了“匿名社交”这块肥田。据豆丁网相关资料统计:继“无秘”上线后,仅第二季度就有超过20款同类软件出现并上线。其后,匿名社交软件更是在国内呈现井喷式增长。伴随同类匿名社交软件们的“纷纷抬头”,匿名软件的功能也在不断升级。演化到如今,匿名软件已经开发出许多新的功能:如软件“呵呵”称:可通过算法规避掉不良信息;软件“吐丝”直接定位于“职场匿名社交”,称可以结合大数据对用户提供数据匹配。而在当时,新款社交软件伴随其新功能出现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
“飞入云霄”到“跌入谷底”的背后
但好景不长,“匿名软件”从2014年的“一夜暴红”到“归于沉寂”仅用了一年时间。红得发紫的“匿名软件”在第二年后便纷纷遭遇滑铁卢。红极一时的“无秘”深陷“抄袭风波”遭受冷遇,期间又经历“系统维护”的整顿风波,风光不再。国内市场上知名的社交软件在当时也是寥寥无几,而国外的“老大哥”Sescret更是早早夭折。从红极一时到陷入绝境,仅用了9个月时间。从大火到大衰,匿名社交几乎是被用户匆匆“爱上”,又被匆匆“抛弃”。当初“占尽风光”的匿名社交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落得这样惨淡的局面,被加上“现象级”的后缀。
存在即合理。“现象级”爆红的背后,又是怎样的“合理性”让匿名软件得以存在?
上海交通大学在《分析匿名社交的人际交往现状》一文中表示:“匿名社交软件为受访者提供了一个更小约束的环境平台。这一‘平台’的出现,让受访者的主观意愿不至于被忽略,做到“公开化”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又相对安全”。匿名软件用户@全心全意表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私密花园,有着不愿为人所知但又想要表达的各种想法,负能量吐槽本身就是人性的一种需求。面对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和烦心事,也需要一个安全隐秘的渠道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调查表示:“匿名社交软件在满足用户‘表达欲望’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甚至是窥探的欲望,用户在‘匿名’的情况下,相比于‘实名制’下的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会更加真实、丰富许多,而大众的猎奇心理正是体现在对难以接触到的事物的好奇心上。”知乎网友@天天称:“匿名的App用会给人带来很多惊喜,也会变得非常有趣,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的想法,不知道对方是做什么的。”用户窥探其他用户所展示的信息,就如同暗处的观众观察台上灯光下的表演者一样,观众被台上光鲜的表演所吸引,看得如痴如醉,台上表演者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尽收眼底,而台下暗处的观众在做什么,是没人知道的。
而“极盛”之后,继之而来的是“极衰”。“匿名社交软件”的迅速衰亡也表明了“匿名社交”优势的效果并非无限延伸。上海交通大学在对受访的352份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后认为:“人们很容易被匿名社交吸引,是因为软件满足和复制了用户的兴趣,但这种满足并非是持续性的,也不是生活中所普遍需要的。”匿名软件建立在用户的猎奇心理下,这种好奇心理会让用户在短期内情绪激动,但用户对于这种“猎奇心理”却很容易产生精神疲劳,迅速厌倦这种形式而回到QQ微信等传统社交软件上。调查显示,在用户分布方面,青年占据80%的比例,而青年对于新鲜感的追求更加印证了这一点。因此,匿名社交难以培养“粘性用户”,这样用户就很容易流失。
其次,在“匿名”条件下,人人都蒙上了一层面纱,也为社交的真实性蒙上了一层“纱”。信息发布者出于发泄、报复等心理发表的言论,甚至人身攻击、隐私揭露、诽谤污蔑等行为,在匿名环境下,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豁免。在调查问卷中,“负面信息太多”和“信息不真实”是大多数受访者选择离开匿名软件的原因。
微博网友@是肉很多不是胖嘟嘟表示:“匿名软件软件被标榜为‘释放压力神器’,却以私密窥探、八卦爆料、造谣诽谤、情色围观等内容为主,博取用户眼球。”微博网友@呦呦表示:“这并非匿名的价值,曲解了释放压力的真正需求,更与社交的本质背道而驰。匿名的价值不在于无所顾忌,而在于平等、真实和安全。匿名也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
“匿名社交软件”脚下,路在何方
沙特阿拉伯一款名为Sarahah的社交软件在推出之后,从一路走红直至最后沦为平均评级只有2星,差评如潮的地步。Sarahah本寓意“诚实”,本着鼓励员工匿名提意见、讲真话的初衷,使用者在匿名给对方发布信息后,对方无法回复。但Sarahah的高隐蔽性却助推了用户的嚣张气焰,最终让这个平台成为霸凌行为、散播仇恨言论等恶劣行为的“孵化室”。
同时,这些匿名软件的交流存在于无光环境下之下,渐渐开始了畸形生长,有些甚至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用户解决“生理需求”的助手。如国内许多以匿名为手段的“约炮软件”。软件涉黄,低俗化给“匿名社交”无形中戴上了一顶不太光彩的帽子,越来越多的不良信息所造成的负能量,使得部分用户开始厌恶匿名社交。知乎网友@Goodandrich就表示:“当前网络安全灾难频发,匿名社交产品对用户就是一个巨大的黑盒、定时炸弹。奉劝对匿名社交感兴趣的朋友,浅尝辄止,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秘随便分享。”
匿名社交软件从2014年衰落到如今的渐渐展露眉头,其发展前景如何?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匿名社交软件更加注重产品产品的形态和功能,而忽视产品背后用户需求的持久性,这也就决定了“匿名社交软件”不具备持久发展的潜力。正如乔布斯当年形容Dropbox所说,这仅仅是一个功能特性,根本不能被称之为产品。
据微博某不愿透露信息的匿名软件负责人透露:“匿名社交产品若想要保持用户的持续增长,增加用户的‘粘性’,必须把小众的新奇转化为大众的普遍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匿名后恶意言论泛滥这类问题,产品内部必须建立完善而高效的审核机制。当下各家匿名社交开发者都在不断地寻求细分市场的新玩法,当逐渐将匿名社交所带来的天生争议性降到最低,通过内容过滤和引导逐渐将其变为更具积极意义的产品时,匿名社交的春天才会真正的到来。而如今的匿名社交软件想要实现这些目标,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ttp://www.dxsbao.com/news/843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