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泉州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8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寻觅海丝情”实践团队前往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以及著名景点开元寺、清净寺进行参观和访问。
泉州,古称刺桐,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见证着当时世界性经济文化重心的泉州的荣耀。由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体正在修建,实践团队便参观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展厅中间摆放着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阿拉伯侨民的墓碑。每一块墓碑上,都刻写着墓主人的姓名和生平,不少碑文还同时刻有阿拉伯文和汉文。碑不大,却精致异常。一方方古老的墓碑,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穆民的生平。阿拉伯侨民在此经商、为官、通婚、繁衍,有些成为财富惊人的巨商,有些成为一方权贵。他们是泉州这个港口城市繁荣的重要支撑,随之带来的外来宗教则使泉州文化变得多元与色彩斑斓。
实践队员在参观后采访到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介绍员。在访谈中,介绍员讲述了泉州港口地位的历代变化。她讲到,泉州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需要我们泉州人传承下去。正在修建的博物馆增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展示,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做准备。
与以接纳伊斯兰教为主要内容的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不同的是,华侨历史博物馆全面展示泉州华侨华人“走出去”的历史,弘扬华侨华人精神和优良传统。实践队员参观了“出国史馆”、“泉州人在南洋”、“故土情深——泉籍华侨华人奉献史”等三个基本陈列,了解泉籍华侨的重要贡献。在民族解放的历史中,他们慷慨解囊、输财助饷、回国参战、流血捐躯,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在推动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腾飞中,他们兴学育才、筑路修桥,行医济世,万世流芳。走进新时代,海外侨亲支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尽自己一份力促进沿线国家互学互鉴、互联互通,活力迸发。实践队员在实物展览中,体会泉籍华侨华人创业与谋生的不易,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感受他们的桑梓情怀。
千年古刹开元寺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庙,是"泉南佛国"的象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从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它们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雄浑而不失雅致,见证着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在泉州和平共存,并充分、自由的发展和交流。实践队员欣赏众多宗教流传下来的稀世珍品,体会不同宗教的韵味,并认真分析形成这一景象的原因。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港口的泉州拥有着宽广的胸怀,包容的态度,兼收并蓄的精神,自古就吸引着数以万计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等。他们在泉州自由经商、自由信仰,使各自不同的宗教迅速在泉州落地生根。泉州博纳了众多外来文化,历经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多元的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
本次实地访问让实践队员切实感受到了泉州作为古老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魅力,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泉州的海外交流和多元文化,为进一步调研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实践队员深刻地认识到,泉州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既自信开放地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向世界传播,也敞开大门包容世界文化在泉州扎根生长,具有泉州特色。这不仅有利于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时也生动地彰显中国形象。
http://www.dxsbao.com/news/699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