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23年4月21日晚,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溪岸博士讲坛”有幸邀请到吴为博士为美院师生开讲。吴为博士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工业艺术大学(原穆希娜工艺美院),作品入选省级、国家级展览多次,非常关注现当代艺术的前沿发展,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有很多实验性的观念探索作品。本次讲座从构成主义思想的来源切入,梳理俄国构成主义发展脉络,并围绕动态艺术的发展问题展开。他从美术史中对构成主义的描述出发,结合自身的思考、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提出对西方美术史观的质疑并畅谈自己对构成主义和动态艺术发展的思考。本场讲座由美术学院院长夏学兵教授主持,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
本次讲座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什么是构成主义
二、为什么会产生构成主义
三、动态艺术的发展与构成主义的关系
四、关于动态艺术起源的讨论
五、提问环节
一、什么是构成主义
在西方艺术史观中,构成主义往往被描述为一个受到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俄罗斯先锋等艺术流派的影响,继而对后来德国的包豪斯与荷兰的风格派、乃至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关联的艺术流派。
在西方语境中所描绘的构成派艺术通常更加注重技术自身带来的形式感,用几何化的要素来构成没有具体表现对象的造型,而往往忽视艺术创作中的民族特征和传统造型方式,甚至反对艺术本身。
然而事实果真如西方人所描绘的那样吗?无论是在美术史还是设计史中,都有提及构成主义,并且都谈及与西方重要艺术流派有关,但篇幅却很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状?对此,今天的讲座试图从构成主义思想的来源,与19-20世纪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的关系,甚至与当时的共产主义思潮之间的联系,等多个视角重新看待构成主义这一艺术流派。
二、为什么会产生构成主义
1.构成主义思想的来源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构成主义之所以会在俄国萌芽并生根,与其特别的生长土壤有关。早在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在俄国快速发展,尤其是化学领域,随着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第一幅化学元素周期表,一批以门捷列夫为代表的俄罗斯化学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随之影响到社会科学领域的变革。化学的本质是从元素、分子、原子层级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形质、结构与变化规律。这种探寻、认识并改造物质世界的思维方式可以被看做是俄国构成主义思想的本源。
2.构成主义与人文科学的联系。上世纪中国与俄罗斯(前苏联)交往密切,当俄国的结构主义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世界观发生碰撞时,我们会发现俄国的结构主义思想与东方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阴阳五行学说、《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的矛盾论等。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为这些本土化构成思维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可以说在中国,无论是从主观层面还是从客观因素来看都为构成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3.构成主义与哲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早期的结构主义思想就是以研究事物本身的物质基础、单元要素,探索其相互组合、构成的内在因果联系为目的。这种结构主义思想被引入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构成主义流派即为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论投射到艺术学科的产物。在方法论上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最终在美学中被解读为:构成实质元素(包括图形与实体),在空间中(二维与三维)形成某种特定逻辑关系或形式秩序的过程与行为。
20世纪初的构成主义绘画作品,看上去它们更像是建筑师、设计师和机械师的图纸。这些20世纪与俄国构成主义有关的代表人物,他们从事的职业往往是多样的,有些人的本职工作甚至都不是艺术家。
我根据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最终归属将之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俄国构成主义的奠基者,并且最终选择留在了苏联工作,代表人物是塔特林;第二类是构成主义的发扬者,他们选择离开了苏联(这与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政治局势有关),将构成主义思想带去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在世界范围内对其他艺术流派和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是佩夫斯纳兄弟;最后一类,于20世纪下半叶在苏联本土继续延续了构成主义的发展,为当代俄罗斯实验艺术与动态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当代艺术研究最少的方向之一,代表人物是克莱乔克。
20世纪与俄国构成主义有关的代表人物生平及其从事职业分析
代表人物及其生卒年
艺术家身份及从事行业
亚历山大·罗德琴科(1891-1956)
摄影师、平面艺术家、雕塑家、戏剧和电影艺术家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1885-1953)
平面艺术家、戏剧设计师、雕塑家
格奥尔基·亚库洛夫(1884-1928)
平面设计师、装饰师、艺术理论家
亚历山大·维斯宁(1883-1959)
建筑师、戏剧艺术家
-
-
安托万·佩夫斯纳(1884-1962)
画家、雕塑家
瑙姆·嘉博(1890-1977)
雕塑家、建筑师、艺术理论家
埃里·利西茨基(1890-1941)
建筑师、设计师
-
-
奥古斯·拉宁(1925-2006)
建筑师、设计师
瓦切斯拉夫·克莱乔克(1941-2018)
建筑师、动态艺术家、艺术理论家
亚历山大·格里格里耶夫(1949- )
机械师、动态艺术家、画家
构成主义早期的作品《转角浮雕》,摒弃了传统的展示方式,塔特林将作品实体与建筑两个墙面进行交接,使得墙面转角具有了功能性;
《第三国际纪念碑》,这件作品如今已成为俄罗斯人的精神图腾,纪念碑原本设计高400m,塔身分为三层玻璃结构,由立方体、锥体和圆柱体组成,各自环绕自身的轴心以不同速度昼夜不停地旋转,也是后来动态艺术的雏形,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与当时苏联政府对待前卫艺术的态度有关。
罗德琴科的布面油画《黑色中的黑色块》《绿色中的线条》与《密度与质量》,它们通过点、线与色块切割空间,后来他将这种构图方式应用在了摄影上,拓展了构成主义在摄影领域的应用。同时,后来的包豪斯设计(尤其是家具设计)也能看到他雕塑作品的影子。
拉脱维亚艺术家卡尔·约翰逊的《杠杆与钢索的结构布局》,它是利用钢丝的牵拉,将木条进行组合,是“自应力结构”在艺术创作中最早的实践者。
瑙姆·嘉博和安提万·佩夫斯纳兄弟是西方最为推崇的构成主义艺术家,他们和早期的作品的确能看到立体主义的影子。嘉博前往美国后,在更好的技术加持下,将构成主义作品创作走向成熟,甚至有一些炫技的成分。而佩夫斯纳则前往了法国,可以看出其作品在构成主义基础上结合了法国当地的一些文学性和民族特征。
三、动态艺术的发展与构成主义的关系
下图展示了技术与动态主义体系的关系。从图中可看出左半边关键词是偏向技术和理性的,而右半边的则倾向于文学和感性。这当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词,即“技术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决定了艺术发展趋势。同时,谈到动态艺术发展,必将提到多学科的跨界合作与世界观的拓展。
20世纪下半叶,随着斯大林的去世,苏联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其对待前卫艺术的态度也趋于开放。瓦切斯拉夫·克莱乔克是20世纪下半叶最活跃的苏联艺术家,他继承了构成主义的创作方式,也是“动态艺术”在苏联的创始人和实践者,克莱乔克作品大量使用自应力结构。
自应力结构本身是工程术语,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的解释。在艺术领域的“自应力结构”始于上世纪20年代前苏联(拉托维亚)先锋派艺术家卡尔·约翰逊,后于50年代被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和雕塑家肯尼斯·斯奈尔森在实践中完善并推广。在俄罗斯,这种结构也被称为瞬时刚性结构。在过去的50多年中,“自应力结构”在很多领域的实践成果已经相当成熟,它也成为克莱乔克最擅长也最受欢迎的创作技巧之一。
《原子》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官方机构以展示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目的,试图将艺术融入城市环境,从而吸引艺术家们的合作,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创作出来。这件金属装置直径达13米,雕塑“漂浮”在空中,在黑暗中闪烁,并且在风中不断的旋转,这个看似抽象的造型却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原子作为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
同时瓦切斯拉夫·克莱乔克是“动态艺术”在俄罗斯的实践者之一,在他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抽象艺术作品,其中有放置在室外空间的大型装置作品,也有包括陈列在室内展厅的架上雕塑作品。克莱乔克在他的的代表著作《动态主义》(Кинетизм,出版于1994年)中提到:俄罗斯的动态艺术是始于20世纪初的构成主义艺术,历经数代艺术家的实践并发展至今。并且他在著作中对动态艺术进行了定义:动态艺术是一种以“运动”为基本理念的艺术形式,这种“运动”不仅仅是物理运动,而且包含人所能感知的任何运动形式。
奥古斯·拉宁是活跃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艺术家,他的大量作品都与当时苏联的军备竞赛、太空与登月计划有关,他本人甚至也深度参与其中。
四、关于动态艺术起源的讨论
“动态艺术”区别于传统的“静态”艺术形式,在艺术形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已不陌生,其灵动的特点使得艺术的形式跳脱出静止的、冰冷的、无生命的静态结构,艺术家似乎赋予了作品以一定的生命形态,使作品变为可以在空间中以某种形式运动的状态,并同时在静态与动态之间相互转换和变化。
动态艺术基于变换的思想,流动性、可变性和不稳定性是动态作品的特质,动态作品的转换通常是借助于机械或自然(如风力)力量实现的。西方史观通常将动态艺术的起源归于亚历山大·考尔德的艺术活动。动态艺术的英文是Kinetic art,而考尔德也将他的作品定义为“kinetic sculpture powered by motors or air currents”即“由马达或风力驱动的动态雕塑”。
在我看来,“动态艺术”作为一个相对前卫的艺术流派发展至今,它的最初来源可能更早。“Kinetic”一次在艺术领域的应用起源于19世纪的印象派艺术家,如莫奈、德加和马奈,他们最初尝试在画布上强调人物的运动趋势。而同时关于动态艺术起源的讨论有很多,有说法是杜尚于1913年的《现成的自行车轮》,也有人认为是嘉博于1919年完成的《驻波》。
构成主义思想其实在整个艺术创作中是独特的、有价值的,而不应该只是寥寥几笔带过的。同时,与20世纪初的构成主义艺术相比,后来的动态艺术,其工艺更加精致,技术更加纯属,更具时代感。构成主义艺术是对新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自发性的探索行为,是俄罗斯抽象艺术和技术美学的先驱者。而动态艺术则是在构成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它颠覆了观者传统静态雕塑的认知,更从技术美学的角度上带来了全新的审视。
讲座的最后,主讲人再非常感性地谈到了一些个人的感触。他说通过这个讲座的梳理,我们大致了解到在20世纪上半叶构成主义艺术的超前性、革命性,在当时的影响力甚至并不在西方其他流派之下,但是很遗憾,我们看到在之后的艺术发展中非常边缘化了,时至今日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很模糊。这是和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整体命运是有很大关系的,可见国家本身的力量对于艺术、尤其现代艺术的影响之大。我们现在,处于非常好的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我们民族自身的传统艺术文化、思维方式需要发扬光大,前提是国家需要足够强大,拥有自身的文化话语权,否则就将任由别人牵着鼻子走,在时代的叙述中被边缘化。而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这一工作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学子来接力完成,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时代使命。
五、提问环节
学生1:在西方美术史中,有些书上说俄国的构成主义对标的是西方立体主义,认为斯大林要扶持一个艺术流派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对抗,所以催生出了构成主义,而这也是苏联放弃构成主义的原因。我想问如何用俄罗斯的内在逻辑解读瑙姆·嘉博的《头像构成》,它与立体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答:第一,我想纠正你一点,刚刚说斯大林扶持一个意识形态与西方对抗,这个在时间段上对不上。因为构成主义活跃时间在二十世纪的十到二十年代之间,而斯大林上台是在1924年,这个时间已经是构成主义的晚期,而斯大林更倾向于更直白的艺术,如现实主义和更极端的领袖崇拜艺术。第二,说到他们之间的关系,肯定是有影响。例如毕加索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作品,更多还是立体主义的思维,他的观察方式是多个角度,最后呈现在一个平面里。嘉博早期的作品肯定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而其他构成主义艺术家更多受到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影响。
学生2:我在大三的时候看到一本书,里面提出了“总体艺术论”。构成艺术是不是也是其中一部分,想问老师您对于“总体艺术论”的见解。
答:你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关于你说的“总体艺术论”,“总体艺术”应当是跨学科、各艺术流派之间相互的借鉴和学习的过程。
学生3:我看到一个关于艺术家嘉博的《头像构成》解读。嘉博运用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用头像的求积法进行创作。作为学习者,我想问如何能像嘉博一样找到自己观看和表现的方法。
答: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其实你刚刚说的求积法,他显然对此做过大量的尝试。比如你想玩材料,那你肯定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了解材料的加工工艺和方法,了解材料的语言。想找到自己的创作语言的话,需要在你选择的方向上下功夫。
最后,主持人总结到,通过吴老师这个讲座,我们对20世纪上半叶的构成主义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补充了我们对于这一段美术史上的认知空白。从中我们也认识到现代艺术与同时代的政治、科学、技术革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可以知道现代艺术家的身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很复杂立体的。艺术家把自身对世界的思考和关切都通过艺术来表达、呈现。那么,回过来,我们自己从事艺术创作时是否有思考过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和方式。我希望,藉由这个讲座,同学们能够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谢谢大家!
(编辑:张涵冰文字整理:张惠珍审核:熊吉生 高志标 胡圆慧)
http://www.dxsbao.com/news/5546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