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鉴江东来,积淀出吴川的肥沃与厚重;千年南海的酝酿,赋予梅菉灵性与壮阔。从巧夺天工的飘色、到想入非非的泥塑、流光溢彩的花桥,无不贯注了梅菉人对文化的热爱。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三绝文化在此大环境下的当前发展状况,是广东海洋大学学生此行所要探讨的。
在7月12日与7月14日,他们分别联系到了吴川市梅菉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和吴川市梅岭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对三绝文化进行了相关的调研。 7月12日实践当天,广东海洋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解绝队有幸邀请到了吴川市梅菉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的李汉伟站长,请他对中心内三绝文化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飘色
李站长首先为他们介绍了飘色。飘色始于清代,最初仅为一人飘色且为人力抬起行走,后来经历多次改革创新,克服众多技术上的困难,方发展为配有机械化推车的多人飘色。作为三绝之一,飘色由于其集戏剧、杂技、音乐和美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受到了民众的广泛热爱,是三绝中宣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曾多次应邀前往贵州、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行巡演,更两度赴京代表湛江参加《魅力中国城》的评选。
花桥
其次是花桥,烟花三月,月下江南。长桥弯弯,互诉衷肠。梅菉街道上隔海的花桥,原为水泥桥,正月期间当地人用竹、木等进行搭建。正月十八后人们便开始在桥上张灯结彩,摆上鲜花,吊起花灯,挂上字画,装点的五光十色。众多青年男女多会于此期间相约花桥,寓美好的爱情。但现今的花桥活动,由于其安全隐患问题,已被政府禁止举办。虽然民众还是会自发组织举办,但其特定的举办时间与政府政策的限制性还是导致花桥的影响力日渐衰弱。
泥塑
最后则为指尖艺术-泥塑,吴川的泥塑与天津的“泥人张”异曲同工,但本地人习惯称其为“泥鬼”,而非“泥人张”。全因泥塑是吴川人在正月期间用泥和水捏造,而后直接采用支架定型。这种材质和定型方法导致泥塑在一定时间后会产生裂痕,即变为“泥鬼”。泥鬼并没有观赏价值,因此于正月十八之后,吴川人会直接把它丢弃,不加以保留。同时这也致使外来人员很少能参观得到真正的泥塑作品,直接限制了泥塑的推广和影响力。故吴川泥塑虽美名远扬,但其手艺、工艺品等无法流传久远
此外,李站长还带他们参观了江心岛的雕塑园。园中的泥塑大小不一,均为吴川著名的手工艺人所做。看上去线条粗犷的泥塑,却因倾注了匠人对生活的真实感悟而充满了灵气。每一座精雕细琢的泥塑,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典故的缩影。但可惜的是,我们实地观察到有许多泥塑在岁月的肆虐下,原本素雅完整的泥塑开始褪色,松动,破裂,一条条密密麻麻的纹路仿佛在演示着不知名的古老图案,整个泥塑仅靠一根根铁架牵扯着,东倒西歪,好似马上就要分崩离析。泥塑周围也是杂草丛生,原本平整光洁的水泥路面也被植被覆盖,整个雕塑公园显示出一种萧条的状态。就此而言,泥塑在当地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的,其保护的力度也不够大,故政府应多加重视泥塑文化的传承和泥塑作品的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飘色、花桥与泥塑,它们的与时俱进,展示出文化的多棱和华丽;而李站长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反映了三绝文化的独特吸引魅力。作为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是时代责任,相信通过此次实践,更能使他们对三绝文化深入了解并将其宣传弘扬!
http://www.dxsbao.com/news/1259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