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一封太空的邀请函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樊翰林

(通讯员 樊翰林)“10,9,8,7,6,5,4,3,2,1,点火!”

2003年10月15日9时,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在离我们万里之外有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漠,此刻却聚焦了全国上下的目光,这就是被称为为“东风航天城”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执行载人任务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也将于此处起航。这次除了有“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陪伴,它还带了一位人类朋友——杨利伟。对杨利伟而言,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也是一段铭记终生的经历。“神舟五号”和宇航员杨利伟一起度过了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旅行,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而身处返回舱的杨利伟也平安返回地面。

“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一天。”——杨利伟迈出舱门,面对欢呼的迎接人群时自豪的说道。人们为成功升天的“神舟五号”而欢呼,也因平安归来的宇航员杨利伟欢欣鼓舞。而此次“神舟五号”的圆满成功也离不开它后面的一批中国航天人,他们激动、欣慰、也有羡慕,飞天是他们每一个人日夜为之奋斗的梦想。而现在,“神州五号”和杨利伟替他们实现了,对于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在后来的采访中,主持人问他:“在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子呢?”

杨利伟这样描述着他的太空旅行经历:“之前我听别人说,在太空中可以看到我们的长城,但是我上去之后,才发现是看不到长城的,就连大城市,也只能看到一点微红色的光……但是,地球景色非常很美丽。”

“神舟五号”的这一次的太空航游意义重大,这意味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进行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而杨利伟,作为此次能与“神舟五号”共赴太空的宇航员,除了凭借他本人极强的身体素质和远超常人的耐力在层层检验中脱颖而出,跟他刻苦好学而又聪颖细致的学习精神和优秀的科学素养也脱不了干系。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一个教师家庭,十八岁那年,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后来,因为表现突出,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在空军部队10年间,他驾驶着飞机从南到北,飞过了祖国大好河山,于万里蓝天之中遨游四海,而他的梦想远不止眼前的蓝天白云,而是把目光放到了更高、更远的太空。

那里有从望远镜中可以窥到一角的星河浩荡,而宇宙对于人类来说依旧如此深邃而神秘。在童真烂漫的年纪,孩子们会在房间画出色彩各异的星球,兴奋地说“我长大想成为宇航员!”,而杨利伟也不例外,他也想成为太空中远眺地球的宇航员,所以他坚定地抓住了机会。

1996年夏,杨利伟远赴青岛疗养院,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经过了几个月的选拔,八百多名初选入围者只留下了凤毛麟角的几人,而杨利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评选委员都对他寄予厚望。1998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杨利伟带着他的“航天员”梦想,走进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

迎接他的第一道门是基础理论训练,《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星空识别》……杨利伟再次坐在课堂里,学了三十多门课程,这时他才知道,当宇航员不仅要身体素质过硬,还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眼界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而“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杨利伟要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一位在训练宇航员中“身经百战”,要求严格的老专家欣慰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经过了专家们细密严苛的训练和评估,杨利伟已经具备了上太空的条件。杨利伟随即被选为首飞航天员,拿到了这一封太空的邀请函——他获得了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同出征太空的资格。在要进入飞船适应之前,他长久凝视着“神舟五号”,有人问他:“你想没想过真正坐上飞船去飞行,会是什么心情?”他面带微笑回答:“我想,我会比平时训练更放松。就让我平静地去飞吧!”

进入太空后,失重状态下的杨利伟看到了窗外蔚蓝的地球,内心忽然平静下来,他在自述中写道:“我深深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飞行,而是代表所有中国人,甚至全人类,来到了太空中。”于是他拿出了太空笔,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说,这一封太空的邀请函,也激励着无数人对宇宙的探索,给了他们在星际中翱翔的希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意义,也就远超了个人实现梦想的层次,而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天”的猜想与向往,到现在中华儿女“航天梦”新的开始。

http://www.dxsbao.com/art/3218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走进水产之路

中国青年网仙桃8月6日电(通讯员彭景扬)为了解仙桃市西流河镇红光村当地的主要水产业情况,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西流河镇红光村点位团队志愿者们在7月22日和……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麦田守望,放飞梦想

中国青年网仙桃8月4日电(通讯员彭景扬)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携手来到了仙桃市西流河镇红光村,用我们炙热的爱来进行志愿支教活动,……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在盛夏,用双手传递爱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8月11日电(通讯员彭景扬)在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已经早早听过“三下乡”这个扶贫政策的响亮名号。作为一位梦想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我来说,三下乡的活动无疑是对我最好的磨……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守护乡村里的每一颗童心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8月13日电(通讯员彭景扬)我知道,来到仙桃的小镇,和孩子们相处,我可以通过他们的视角窥见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模样,可以让我想起十几年前我们也曾像他们那样怀着一颗赤……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用黏土搭建梦想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8月9日电(通讯员彭景扬)为了促进小朋友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于8月9日在西流河镇红光村展开志愿活动。志愿者们和小……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用双手感受世界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8月7日电(通讯员彭景扬)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队员于8月7日在西流河镇红光村进行志愿活动……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用盛夏的热情感受中国传统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8月2日电(通讯员彭景扬)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在西流河镇红光村展……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湖北学子三下乡:用黏土搭建梦想世界

中国大学生网仙桃7月28日电(通讯员彭景扬)为了激发小朋友们的创造能力,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于7月28日在西流河镇红光村展开志愿活…… 彭景扬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百千万工程” 新传华韵突击队:深耕连山福堂,点亮壮瑶文化传承之光

2月13日至2月16日,华南师范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之新传华韵队伍,在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活…

创新领航,数智赋能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与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智化财务成为会计学、财务管理领域的前沿探索方向。为促进高校人才培…

冬日暖阳,情满养老院

冬日暖阳,情满养老院2月9日清晨,山西省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场雪,银装素裹的美景为城市增添了几分冬日韵味,但也给人们的出行…

聊城大学举办“聊大名人堂:互动故事讲述”活动

聊城大学举办“聊大名人堂:互动故事讲述”活动校园,是知识汇聚的无垠海洋,孕育着莘莘学子对未知的渴望与追求;活动,则是…

入社区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

入社区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践践行新时代使命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

最新发布

南京溧水新型地摊经济个人分析实践报告
中国青年网南京8月5日电(通讯员孙玉龙)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每个人的平静生活,新型冠状肺炎席卷全国,延迟复工,推迟开学,经济与就业都呈现明显下滑趋势,为了有效的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南京于4…
促进化,创新化,规范化,共创溧水新型地摊经济
中国青年网南京8月5日电(通讯员孙玉龙)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每个人的平静生活,新型冠状肺炎席卷全国,延迟复工,推迟开学,经济与就业都呈现明显下滑趋势,为了有效的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南京于4…
南泰学子三下乡:促进化,创新化,规范化,共创溧水新型地摊经济
中国青年网南京8月5日电(通讯员孙玉龙)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每个人的平静生活,新型冠状肺炎席卷全国,延迟复工,推迟开学,经济与就业都呈现明显下滑趋势,为了有效的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南京于4…
合工大学子暑期云支教:心怀阳光,共同成长
我来自较为贫困的农村,所以对砂坝小学的孩子们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感同身受,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为孩子们做些有益的事情,疫情影响下,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虽然不可能,但这一次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
无所依归的青春鸟——孽子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四)
(通讯员樊翰林)浴火重生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白先勇称《孽子》又可以叫“寻父记”。在失父之后孽子们不断找寻“父亲”,建构虚拟之父,甚至以己为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救赎。…
无所依归的青春鸟——孽子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三)
(通讯员樊翰林)(一)精神的失落(失父重构)对家园的寻找和建构是无家可归的边缘人群所一直不懈努力的,而精神家园的追寻更是他们肯定自己存在的重要一步。生活的漂泊飘零无法击倒他们,内心情感无处安放…
无所依归的青春鸟——孽子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二)
一、荒谬世界痛苦人生《孽子》文本显现出苦闷、压抑的氛围,人物不分主次都有其生之痛楚,显示出存在主义式的人类生存困境。这个被家庭和社会排除在外的孤独群体在存在的荒谬性中感受人生追求的无奈,身体和…
无所依归的青春鸟——孽子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一)
(通讯员樊翰林)白先勇是当今中国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孽子》是其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先勇用细腻感性的笔触书写了男同性恋群体艰难的社会边缘生活境遇,用克制的笔调展现出不为世俗所接受…
反驳对畸人道姑妙玉的误解
(通讯员樊翰林)要破解世人对妙玉的偏见,必得先了解妙玉其人。虽然妙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位列前列,但她在《红楼梦》中出场并不算多。初次出场在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绣香囊贾元春归省庆元宵”,林之孝家的…
被误解的畸人道姑妙玉
(通讯员樊翰林)读《红楼梦》的人里有许多不喜欢甚至讨厌妙玉的,林语堂曾在《平心论高鹗·论晴雯的头发》中写道:“妙玉那个好洁神经变态的色情狂家伙,到底落了粗汉之手。”一语将妙玉贬至尘埃。“自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