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柴斯楚 张跃敏江 刘敏怡)学案式教学秉承的基本理念是以“学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案”方式,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活动向学生主体的转变。
教师应在课前发放导学案,学生依靠学案和教材自学。这是学案式教学的首要工作。在正式上课时,同学们依据导学案的问题自己进行小组讨论,并将信息进行汇总后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拿到学生的反馈后,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授课,之后进行随堂检测和课堂小节。
学案式教学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项重要内容,对未来的教学生态必将带来重要的影响,也对我有许多启发。
首先,在教学形式方面,是要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体现,将传授型的课堂更多的变为互动型与思考型。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在进行知识答疑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活力必然激起教师的活动,进而带动整个课堂生态处于良好循环,让死水沉闷的课堂“活”起来,我认为学案式教学在这一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的内容上,更加注重“精准”教学。在学生完成了一份带有摸底性质的学案之后,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处于的层次和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得课堂的效率最大化,这是对于一种共性问题的处理办法。教师更应该注意的,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善于表达的外向的学生可能会在这样的模式下获得更多的关注,需要教师对这一现象进行平衡。
同样,这也启示着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设备不断的更新下,我们自身也要处于一种“学习着”的态度,用吸收与包容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改革行为。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对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现在的教学资源面临的问题不是缺乏,而是鱼龙混杂,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遴选,在这之中,也要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除了需要学习的课本知识之外,也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案”变得更有意思,自然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从自身的经验来说,要避免“学案”走向提问化。在高中时期,老师往往也采用“学案式”教学,但是最后往往都流于形式,而没有达到应该具备的效果。“学案”的目的是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并非一味的提问
http://www.dxsbao.com/art/3163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