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智云)在笔者个人的认知中,中国传统教育目的观自西周以降经历过两次大的变革,一是私学兴起之际,部分知识分子由“学以为己”转向“学以为人”;二是科举制产生以后,士人从“学而优则仕(德性的优)”渐转为“学优则仕(成绩的优)”(上述两次变革都是就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言,而不是就时代思想家的理想观点论述)。经历过这两次变革的中国传统士人可以说是极具教育功利主义色彩,从而导致了对知识自身价值的疏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的纯粹性追求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对知识自身价值的忽视会进一步导致这种纯粹性求知行为的式微,此后一千多年中国思想少有创造性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猛烈冲击,为挽大厦之将倾,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深受西方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浸染,这样的教育目的观直至今日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笔者于此并非想否定知识变现,但是笔者反对将知识全然视为应用于物质世界的工具而不为它用,最起码就知识自身而言,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不应止于此。
http://www.dxsbao.com/art/3075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