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汴梁”实践团于2017年12月25日成立,本着“认识,考察,宣传,保护”的宗旨,于1月15日开始对开封市内的古建筑开展为期四天的活动。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对开封市古建保护情况以及市民古建保护意识进行调查,了解古建保护现状,弘扬保护观念并评估有效的保护方案。
视觉艺术的交响——铁塔
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建筑更是如此。由褐色琉璃砖筑成的铁塔,混似铁铸,其风格挺拔有力、气宇轩昂。经过资料查阅和队员的实地考察,铁塔在九百多年历史中历经多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依旧巍然屹立,能工巧匠的精妙创作使得队员在惊叹的同时坚定了为建筑艺术传承助力的决心,无论从工艺或精神,铁塔建筑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古城余韵犹在——清朝胡同
对一座古城而言,胡同是这座城市的脉络,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走访胡同、切身了解历史便是实践团成员们的必修课。开封素有“七角八巷十二胡同”之说,始于明清的它们无声地向队员诉说着老城的记忆。
与其他得到较好保护的古建筑相比,胡同没有那么幸运,其保护措施甚至可以说是简陋,仅由一个门牌而成。在这里,队员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并随机采访胡同中的居民,了解到这些年胡同越来越少的忧心现状。
信仰的精神传承——延庆观,相国寺,东大寺
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清真东大寺,还是香火不断的佛门大相国寺,又或是汉蒙文化融合的道家延庆观,这些古建筑物在当代采取开放游客参观或用于宗教办公的形式继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经队员们实地所见所感,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的三座宗教建筑物得到了较好保护,究其原因,宗教信仰的因素不能忽视。信仰也是历史的记录者,当其与建筑融合,能同时为文化传承和建筑保护注入活力。
人文风土的温情——开封城墙
经过长途跋涉,队员们终于走到了城市的边缘,看到了围绕全城的开封城墙。
纵观我国现代发展,城市发展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的就是古建筑的消逝,然而在对开封城墙的考察中,实践队员们就发现了现代发展与保护古建结合的经典案例。当地政府于2010年做出的穿墙建设下沉式道路的决策,经过团队对实际交通情况的观察之后,看到该建筑方案在解决实际交通拥堵问题的同时兼顾了对古建筑物的保护,实为优秀。与不断面临拆除风险的胡同相比,城市发展而面临的对古建筑的取舍不禁令队员唏嘘。
团队一路走来,既有文化底蕴的震撼,也有革命精神的感染,有古建的庄严,也有学术的肃穆。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也看到了一些古建筑令人忧心的现状,个别建筑虽然列为文保单位,但明显保护力度不足,这些建筑的破败让队员们意识到了古建筑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无论从管理修缮还是开发维护上,其都还存在着可改进的地方。
在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共走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处,开封市不可移动文物2处,散发纸质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96份。根据问卷所得,团队更深入地了解到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使古建筑落后的内部设施跟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需,如何在古建筑占地保护的同时进行城市建设,种种问题都还悬而未决,但可以肯定的是,团队成员将持续关注古建筑保护状况,传承大工学子的优秀精神,为文物保护工作添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69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