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此次实践,前期团队做了充分准备,队员合理分工,积极配合,联系到贵州中孚律师事务所主任同时担任大连理工贵州校友会秘书长的冷中校友,在与秘书长沟通下他表示对我们的实践活动充满期待,也将积极配合进行校友联系工作,并且在他的邀请下,团队部分成员还参加了大连理工贵州校友会春节年会,与众多校友进行了交流学习。席间,校友们一起回顾了各自在母校的时光,分享在学校的一些往事,还给我们展示了80年代学校生活的一些纪念品。刘其斌,贵州玉屏人,1965年12月生,1983年进入大连工学院材料工程系,199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学位,2005年获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学位。博士后,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政协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贵州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生导师;贵州省激光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引进。截至2017年,刘院长已申请2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美国专利。听闻我们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刘院长非常热情,亲自到实践地点贵州大学校门口迎接我们。
“我入学时是大连工学院,后来在攻读硕士期间改名大连理工的,选择大连理工有三个原因,当时大连理工还是大连工学院,是四大工学院之一。二是我父亲的原因,他是一名军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多年驻守在大连港,他是我敬佩的人,所以对他经常提及的大连我有特别的情感!三是可以说海边情怀吧,十八九岁的年纪,对大海特别向往,就一直想着可以去海里洗澡,去海边春游……”在车上问及刘院长选择大连理工的原因,刘院长侃侃而谈他对大工、对大连的依恋情怀,这一份情怀使得我们也为之动容。
刚进办公室,办公桌上几本唐诗宋词和文学著作随意摆放着,对于我们的好奇,刘院长告诉我们,“别看我工科出身,我兴趣可是广泛哩,文化功底也挺深厚,有时给学生上课还会给他们讲讲文学,诗词那些我可是信手拈来,哈哈!见到你们我就觉得亲近,开开玩笑,不过大连理工的学生,千万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兴趣,跨专业学习也很重要!”对于我们所说的“学在大工”,刘院长非常赞同,“我们当时上课是争着坐第一排,就怕错过了老师讲的任何有用的知识,我听闻你们现在还是这样,这种好学的精神、态度值得延续下去!”
谈到大工红色基因,刘院长颇有感悟,神情凝重的告诉我们:“大工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成立而建立的,她承载着为国家、为民族的建设、复兴而培养人才的使命,所以红色这两个字是贯穿于大工的整个发展脉络。红色基因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踏实,奋进和创新就是我认知的大工红色基因,我在大工度过了十年的求学生涯,“团结,进取,求实,创新”这八字校训始终引导着我在自己的学习与工作领域努力进取,踏实做事。”1990年,刘院长从大工毕业,回到贵州,想要继续从事激光技术的科学研究,然而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却连激光这个词都没有听过,面对这样一种艰难的局面,刘院长始终铭记大工校训,大工精神,不畏困难,终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取得巨大的突破、进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撸起袖子加油干。”自2013年就任贵州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以来,刘院长就一直带领学院搞科研。其贡献得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校长极大肯定,郑强校长曾在全校师生面前评论刘院长:“刘其斌院长之所以带领材料学院取得诸多成就,因为他是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的!我们贵州大学的全体师生都要向大连理工大学学习,学习他们的踏实、好学、创新的精神!”
谈到郑强校长的这番话,刘院长欣慰的说:“可不就是秉承大连理工的精神嘛,作为一个大工人,我们无论走到哪都要永远铭记大工的校训!”
在我们到达前,刘老师收到了一位学生发来的微信。那位学生说,虽然自己考研失败,但是会将刘老师的教诲谨记于心,以后会更加努力,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求真务实,踏实努力,不辜负刘老师的期望,也将永远记住这位时时刻刻都替学生着想的好老师!“我很感激母校、老师们对我的栽培,而我作为一个教育者也将会把这种栽培传递下去!”
与校友一同回忆青春年华,感受其闪耀的风采,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大的斗志;衷心地感谢学校提供的这个契机和前辈们辛苦的付出,传承大工红色基因,不忘初心,报答母校,报效国家,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工青年永远铭记在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69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