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特稿 | 红色档案:守护国家记忆的学术对话

来源:山东大学 作者:聂依格

访谈背景

档案学,这门研究社会记忆固化与传承的学科,始终肩负着守护文明根脉的使命。在国家安全视域下,红色档案作为记录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特殊载体,既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战略资源,更是建构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介质。据《中国档案学研究》统计,近五年“红色档案”主题论文增长217%,学界正形成“以档证史、以档护魂”的研究共识。

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青年学子对政治安全与文化传承的理解,山东大学赤芯传承采访团队围绕“档案里的红色记忆”主题,专访档案学专家陈建教授。本次访谈聚焦红色档案在国家安全中的核心价值,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的记忆断层、历史虚无主义应对策略及红色文化创新传播路径。

一、乡村记忆危机:从朱村到宏村的警示

在前期文献研究中,团队发现陈建教授2022年发表的《红色档案建构乡村记忆的功能与路径分析》一文,深刻揭示了城镇化对乡村记忆的冲击。当被问及如何通过档案学解决“宏村集体失忆”问题时,“朱村模式”成为访谈高频词。这个因完整保存1950年代至今村级档案而闻名的山东村庄,在陈建教授的研究中具有范式意义:“从党组织会议记录到土地改革凭证,朱村用档案构筑起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实体防线。”

“朱村保存着1950年代至今完整的党组织档案,包括每次会议的茶叶采购单。”陈教授形象地举例说明,“这些看似琐碎的档案,在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时成为还原老区历史的关键证据。”他对比指出,同属革命老区的宏村因档案管理缺失,烈士故居位置竟出现多个版本的口述记录。“档案的原始凭证价值,是抵御记忆篡改的最后防线。” 他特别指出双重困境:乡村既缺乏专业保管条件,例如恒温恒湿设备,更存在基层档案意识薄弱问题,“有些村庄的革命遗址,连基础碑文都未留存”。

二、启动效应:让红色文化“活”在当下

面对“如何触达短视频一代”的追问,陈建教授以抖音热梗“跟着团长打县城”为引,解析其2023年论文提出的“启动效应”理论。“爆款传播的秘诀在于情景代入,这正是档案活化需要借鉴的。”

他提出“实体与虚拟融合”策略:线下展览设置可触摸的支前队账本复件,让观众感受纸张的纹理与墨迹的渗透;线上开发AR程序——扫描1948年《借粮单》可生成3D粮车影像,历史数据与现代物流图表同屏对比。除此之外,陈教授还提到一种创新模式:用户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中,通过解密档案碎片学习历史,这正是“触发深层次记忆唤醒”的实践。

“技术不是目的,而是让年轻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陈教授以青州博物馆的“状元卷”展陈为例,说明如何平衡创新与保护:通过非接触式扫描技术,观众既能细观明代状元赵秉忠的笔锋走势,又无需触碰脆弱原件。这种“可近观不可亵玩”的设计,既满足互动需求,又守住档案保护的底线。

三、众包模式:全民守护的历史保卫战

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团队注意到陈教授在《公众参与档案众包中的旁观者效应及其应对激励机制》中的创新思路。陈建教授敏锐捕捉到一个悖论:当档案众包赋予全民守护历史的能力时,“旁观者效应”却可能让公众陷入集体沉默。这一发现源自其2023年论文的核心观点——若缺乏有效激励,公众易产生“他人会做,无需我参与”的心理,导致珍贵档案持续散佚。 “就像滴滴司机需要接单奖励,档案众包也要让参与者感受到价值。”陈教授以通俗类比切入,指出破解之道在于构建“双向赋能”机制。

针对数据真实性问题,陈教授详解三重保障:来源追溯要求上传者说明档案来历;交叉验证将民间档案与馆藏记录比对;区块链存证技术为每份档案生成不可篡改的数字指纹。而对于如何突破困境,他指出,在朱村试点中,有村民上传祖父的《支前日记》后,其家族故事被载入地方志附录。“这种精神认同往往比物质奖励更具驱动力。”陈教授提到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着。

四、技术赋能:在创新与敬畏之间

面对“技术是否威胁档案原始性”的担忧,陈教授以青州博物馆的实践为例,阐述平衡之道。馆藏明代状元卷通过高清扫描和互动投影技术,观众可逐字赏析状元文章,而真品仅在特展时短暂亮相。“我们在朱村数字化工程中,连档案边缘的虫蛀痕迹都完整保留——这是对历史的敬畏。”

他提出“三维融合”路径:在实体空间建设乡村红色档案馆,将档案保护与红色旅游结合,例如,可以在朱村试点中依托当地的党支部旧址,打造村级红色档案馆;也可以在虚拟空间制作系列短视频,用90秒讲述一份档案背后的故事,抑或是通过小程序,鼓励民众上传周边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旁观者效应”的突破;在教育空间上,可以开发“档案思政课”,让学生亲手整理复刻版革命文献,实现从“文化围观者”转为“档案守护者”的角色转换,从而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和体会到红色文化的代际传递。在这三重交融之中,立体化的传播模式能够真正地“让文化活起来”,为新时代文化安全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途径。

结语:记忆长河中的使命接续

档案学与红色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历史真实性与文化传承性的深度交融。作为社会记忆的守护者,档案学通过系统化保存、专业化整理和创造性转化,将散落的红色记忆转化为可追溯、可验证、可传播的文化基因。红色档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物质见证,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资源。在城镇化与全球化双重冲击下,这种学科与文化的共生关系愈发凸显——当宏村因档案缺失陷入记忆断层时,朱村凭借完整的红色档案体系,成功将革命历史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本。这种辩证关系揭示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既源于其精神内核,更依赖于档案学提供的物质支撑。从1947年的支前队名册到数字时代的区块链存证,档案学始终在为红色文化构筑抗篡改、抗遗忘的防护体系。

本次访谈揭示的四个维度,共同构建起新时代红色记忆守护网络。在乡村记忆层面,朱村模式证明:微观档案的持续积累能够抵御宏观历史叙事的解构,那些记录着茶叶采购、扫帚支出的村级档案,恰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最鲜活的注脚。在文化传播领域,启动效应理论打破传统教育范式,通过AR粮车、解密小程序等创新形式,让红色记忆从静态陈列走向动态参与。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众包模式破解“旁观者效应”困局,彰显出全民参与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力量。而在技术创新维度,非接触扫描、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应用,既延续了青州博物馆“状元卷”的活化智慧,又守住了档案原始性的根本底线。这四个层面的实践探索,共同指向同一个目标:让红色档案成为连接历史真实与时代精神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朱村时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一重要论述为档案学发展指明方向——红色档案的活化利用,既是文化传承的技术命题,更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战略任务。在信息战愈演愈烈的今天,某些势力对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历史事件的恶意歪曲,恰恰反证了红色档案的当代价值。那些民众上传的档案,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素材,更是意识形态战场上的“文化盾牌”。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这种守护具有双重意义:既是专业能力的实践场域,更是价值塑造的精神熔炉。当青年学子在AR程序中复原支前账本,在众包平台上传家族红色档案时,他们不仅在完成历史碎片的数字拼图,更在参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的宏大工程。档案文献中心里,1954年的入党志愿书正被转化为电子基因,这隐喻着新时代的传承使命——既要守护纸质档案承载的红色基因,更要培育数字时代的文化抗体。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的时代,档案学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为青年一代提供了抵御文化侵蚀的思想武器。当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嘱托化为千万份上传的民间档案,当区块链存证技术为红色记忆加上“防伪密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科发展的新路径,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精神根脉的坚定姿态。这或许正是档案学最深刻的价值: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文化安全,始于对历史细节的敬畏,成于对时代责任的担当。

撰稿:聂依格

素材来源:赤芯传承采访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1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传承传统文化,争做文化传承者

传承传统文化,争做文化传承者于丹曾经说过“文化不应该是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玩赏,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需要我们用心领悟其中的含义…… 张亚欣 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查看全文 >>

观屏盗碑,感受文物的魅力

观屏盗碑,感受文物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增进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1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薪火相传队队员前往巨野屏盗碑,…… 李靓静 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查看全文 >>

游孔子故居,弘传统文化

游孔子故居,弘传统文化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 郭河莉 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查看全文 >>

着眼文化传承,展露时代魅力

着眼文化传承,展露时代魅力家乡文化就是你一出生所烙印下的文化痕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人不可避免的会受自己出生地文化环境的影响,反之我们也在影响着家乡的文化。在我粗浅的看来…… 高家杰 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查看全文 >>

以茶润心,事茶养礼

以茶润心,事茶养礼都说成都人的标配安逸生活不是打点儿小麻将,就是吃点儿小火锅,一天的悠闲时光就这么巴巴适适的度过了。其实不然,在成都一一碗惬意的盖碗茶,才是蓉城悠闲生活的灵…… 吴瑞霞 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查看全文 >>

逛春节庙会,感受古镇风采

逛春节庙会,感受古镇风采春节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地每逢春节都会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为了感受春节…… 张一凡 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查看全文 >>

传承古文化,修身其圣贤

传承古文化,修身其圣贤山东济宁作为孝贤故里,孔孟之乡,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薪火相传的传承精神。为了更好了解历史文化,领略历史文化之美。2023年2月2日傍晚,“薪火相传队”实践…… 张月 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查看全文 >>

感受历史古迹,传承中华文化

感受历史古迹,传承中华文化为了对章丘所有非遗的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线上视频宣传;为了实现非遗爱好者们不出家门学非遗,不出家门就能看见非遗的梦想,章丘区文化馆非遗的保护中…… 石少润 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支部赴福州市侯官村开展侯官“古街焕新”大地美

在闽江之畔的千年古村侯官,一场由青春力量主导的环保行动正悄然展开。近日,我院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支部联合闽侯县…

“心灵驿站·五育润心”朋辈心理项目成功开展

导语: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要求,用行动回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一群众关切、社…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顺利举行爱心助学捐赠仪式

为弘扬社会公益精神,助力学子求学圆梦,4月29日下午,湘潭市川渝商会赴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开展“筑梦同行·大爱无疆”爱心助…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四月芳菲,春意盎然。为进一步丰富儿童课余生活,提升儿童综合素养,山东大…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开展“植梦前行,未来可期” 保研经验交流会

4月26日下午,植物保护学院“植梦前行,未来可期”保研经验交流会在崇德楼C1106成功举办。活动邀请2021级付蓉、徐凯晨、安志鹏、…

最新发布

走进 “木偶戏之乡”:广西师大学子解码桂平杖头木偶戏传承密码
桂平杖头木偶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但其仍然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带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究非遗传承路径、助力桂平杖头木偶戏实现“活态传承”的目的,广西…
山东大学文学院“劳育新光”实践团圆满完成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为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劳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山东大学文学院“劳育新光”实践团于寒假赴云南省蒙自市、陕西省西安市、山东省枣庄市、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淄博市、山东…
“次元破壁”调研团寒假社会实践圆满收官
近日,“次元破壁”调研团寒假社会实践进入汇总收尾阶段,各项工作基本顺利完成。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旨在探索二次元文化与非遗文化联动的可能性。为此,团队采用“双线”调研模式,走访山东、浙江、安徽等地,…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漫游海阳市博物馆,感受黄海之阳文化
黄海之阳,故名海阳。近日,实践队员们踏入了海阳市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旨在了解海滨文化,体验非遗传统。该博物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文山街11号,以其独特的展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电气学子返家乡:探访智能制造一线,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电气学子返家乡:探访智能制造一线,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2025年2月1日,来自电气学院实践队员赴马钢集团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智能制造与工业数字…
茶香南木:广西师大“茶道同心”探源西山茶路
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茶道同心”团队走进桂平市西山茶种植核心村落南木龙门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且意义深远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度挖掘西山茶文化,推动当地茶产业发展。抵达南木龙门村后,团队成员们…
寻茶金田林华场,探路乡村振兴途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为深入挖掘特色农业产业潜力,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广西师范大学“茶道同心”的学生实践团队在2月26日奔赴桂平市金田林华场,开启了一场探寻西山茶产业发展之路的实践之旅。踏…
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成功举办无偿献血活动
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成功举办无偿献血活动本网消息2025年2月26日,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在校园西门成功举办了一场以“志愿献血,强国有我”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公…
眉中学子情系母校,鲑鱼计划助力梦想启航
2025年2月17日,四川省眉山中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毕业于该校的李晓文、付格阁、黎智娴、袁睿灵四位优秀学子,以“鲑鱼计划”宣讲团成员的身份重返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西南石…
阳光洒满敬老院 青春温暖夕阳红
阳光洒满敬老院青春温暖夕阳红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照顾。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关爱这些曾经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们。“携爱志愿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