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鼓子秧歌,这颗镶嵌在齐鲁大地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的一员,我有幸深入商河,探寻鼓子秧歌的魅力,亲身感受它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这次实践,犹如一场文化的洗礼,让我对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
踏入商河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鼓子秧歌的魅力。在乡村的广场上、街巷间,随处可见人们排练秧歌的身影。当我们看到了正式的表演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表演方阵活力四射,那豪迈的舞姿、铿锵的鼓点,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让我瞬间被这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包围。
商河鼓子秧歌起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历经数百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舞者们手中的鼓棒,上下翻飞,如同灵动的画笔,在空气中勾勒出力量与美的线条;腰间的花鼓,被敲打得震耳欲聋,那富有节奏感的鼓点,是大地的心跳,传递着生命的蓬勃力量。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多变,既有模仿农耕劳作的质朴姿态,又有展现英雄气概的豪迈招式,一招一式都饱含着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更令人赞叹的是,商河鼓子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它还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价值。在商河的乡村,鼓子秧歌是民俗活动的核心。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盛大的秧歌汇演成为村民们最期盼的文化盛宴。全村老少齐聚一堂,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化着精致的妆容,在舞台上尽情展现秧歌的魅力。台下的观众们欢呼雀跃,掌声、笑声此起彼伏,浓浓的年味和乡土情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村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
在探寻商河鼓子秧歌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随着商河鼓子秧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独特的民间艺术风采。乡村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曾经寂静的村庄变得热闹非凡,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游客们在欣赏精彩的秧歌表演之余,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村民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将自家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制作成特色旅游纪念品,如印有鼓子秧歌图案的手工艺品、传统风味的小吃等,在旅游市场上大受欢迎,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
同时,商河鼓子秧歌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秧歌表演的需求,当地的服装、道具制作产业逐渐兴起。这些手工作坊不仅为秧歌队伍提供了精美的服饰和道具,还吸纳了大量村民就业。从布料的挑选、图案的设计,到道具的制作、装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村民们的智慧和心血。而且,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这些具有商河特色的文化产品开始走向全国,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欣喜的是,商河在传承和发展鼓子秧歌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政府加大了对鼓子秧歌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艺人传承技艺,举办各类秧歌赛事和文化活动,提高鼓子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也将鼓子秧歌纳入校本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孩子们跟着老师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鼓点节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举措不仅为鼓子秧歌的传承培养了后备人才,也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在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和村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被他们对鼓子秧歌的热爱所打动。一位资深的秧歌艺人感慨地说:“鼓子秧歌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咱不能让它在咱这一代失传。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把这秧歌跳下去,把这手艺传给更多的人。” 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坚守者,商河鼓子秧歌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这次商河之行,让我收获颇丰。我看到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它就像一根纽带,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向未来;一头系着乡村的文化根脉,一头拉动着乡村的经济发展。商河鼓子秧歌不仅让乡村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任。回到学校后,我将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向同学们宣传商河鼓子秧歌的魅力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优秀的非遗文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像商河鼓子秧歌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乡村的未来更加美好。(通讯员 温朋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0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