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和弘扬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担当新时代青年职责。“弘古韵风华,续传统文脉” 实践队员李海昕走进周村烧饼生产厂,开启了一段探寻烧饼文化、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的独特旅程。这次经历,宛如一场文化盛宴,收获满满,实践队员李海昕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初入生产厂:邂逅烧饼文化的魅力
当踏入周村烧饼生产厂的那一刻,实践队员李海昕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古朴的建筑风格,弥漫在空气中的阵阵麦香,仿佛在诉说着周村烧饼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首先来到文化展示区:这里陈列着周村烧饼的历史资料、古老的制作工具以及不同时期的包装样式。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李海昕了解到周村烧饼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汉代,历经明清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今薄、香、酥、脆的独特风味。
墙上的一幅幅老照片,记录着周村烧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从最初街头巷尾的小本经营,到如今现代化的生产规模,周村烧饼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却始终坚守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风味。那些古老的制作工具,如石磨、烤炉等,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仿佛在向人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在展示区的一角,还摆放着一些与周村烧饼相关的民俗文化物品。例如,传统的年画中常常出现周村烧饼的形象,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中,周村烧饼更是不可或缺的礼品,承载着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图为周村烧饼生产厂的展区。李海昕 供图
深入学习:领略非遗制作的精妙
离开文化展示区,李海昕走进了生产车间,近距离学习周村烧饼的制作过程。整个制作过程严谨而精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首先是选料环节,优质的小麦面粉、芝麻、糖等原料是制作出美味周村烧饼的基础。工作人员告诉李海昕,他对原料的选择极为严格,只选用当地优质的小麦,确保面粉的品质和口感。芝麻也必须经过精心筛选,去除杂质和坏籽,以保证烧饼的香气和口感。
接下来是和面环节,这是一项需要经验和技巧的工作。师傅将面粉、水、糖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用双手反复揉搓、摔打,使面团达到最佳的韧性和延展性。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面团的质量。然后是擀面和成型环节,师傅将和好的面团分成小块,用擀面杖擀成极薄的面饼,然后在面饼上均匀地撒上芝麻。这一步骤要求师傅手法娴熟,面饼要擀得薄而均匀,芝麻的分布也要恰到好处,否则会影响烧饼的口感和外观。
最后是烤制环节,这是决定周村烧饼成败的关键环节。师傅将面饼放入特制的烤炉中,用炭火烤制。在烤制过程中,师傅需要时刻关注火候和时间,根据面饼的变化及时调整烤制的参数。经过几分钟的烤制,一个个金黄酥脆的周村烧饼就出炉了。
图为生产人员向李海昕介绍烧饼制作过程。李海昕 供图
在学习制作过程中,李海昕深刻体会到了周村烧饼制作工艺的精妙之处。每一个步骤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技巧和经验。这些传统的制作工艺,是一代又一代周村烧饼匠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周村烧饼能够保持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
图为生产完成的周村烧饼。李海昕 供图
感悟传承:肩负非遗发展的使命
通过这次在周村烧饼生产厂的学习经历,实践队员李海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周村烧饼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象征。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普及,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和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周村烧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生产,但它的传统制作工艺依然需要年轻人去保护和传承。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定肩负着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要学习和掌握这些传统的制作工艺,将其传承下去。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可以通过在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课程、举办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他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热情。(通讯员 李海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1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