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城市文化底蕴,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与文化自信,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史践履,睦邻同行”社会实践队队员于2025年1月28日踏入济宁太白楼,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以实践为笔、文化为墨,感悟诗韵精神,助力文脉传承。
太白楼作为济宁的文化地标,始建于唐朝,因诗仙李白常在此饮酒赋诗而得名,历经千年岁月洗礼,承载着厚重且独特的文化价值;《梁甫吟》《将进酒》等千古名篇,都与太白楼有着紧密关联,为其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成为李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旧园藏古韵,新人探今意
实践队员登上楼台,一座恣意潇洒的李白雕像伫立楼前;楼侧的小园内花草树木繁盛,亭台碑文嵌入其中,无不雅致;雕像后的建筑为“吟月轩”,是纪念李白的主体楼阁;楼阁后是一块巨大的“唐诗三百首”石刻,展现唐代诗文化高峰。实践队员进入楼内,游客们有序参观,既有专门的讲解员负责讲解,也可以使用手机扫码获得电子讲解,极为便利。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发挥专业优势,配合讲解员为其他游客普及唐朝社会发展历史和重大历史事件,将时代发展与个人命运相连,耐心解答一些学生和其他游客所提出的问题,促进他们对李白本人和唐朝的系统了解。
阁内分诸多板块:“追古太白楼”系统介绍了太白楼的建立背景与内涵;“太白仙踪”介绍了李白的生平及各阶段的所在地;展览区内既有一些唐代的知名艺术品,又有诸多图文资料和珍贵文物,如李白的诗篇手稿、碑刻复制品等,还特地从“剑”、“书”、“琴”、“樽”四部入手,将李白文化与优秀传统精神和当下时代特色融合,使得李白形象更加立体、深化;诗文区展出李白与杜甫二人的诗文篇章,体现唐代优秀诗文化的韵味;游廊和院内还刻有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以及乾隆皇帝的《登太白楼》等碑碣60余块,实践队员抚摸太白楼的青砖灰瓦,悉心感受古往今来对诗仙太白的追忆和千年岁月的留痕。
人文赋新能,文化崭新颜
除文物展示外,太白楼还设有专门的展厅,介绍李白与济宁的深厚渊源。据史料记载,李白曾多次游历济宁,为其题下“壮观”二字抒发对古运河城的喜爱,并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展厅通过诗篇、画作、多媒体动画与视频演示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李白在济宁的生活片段和创作历程。其中,一幅幅描绘李白诗意生活的画卷和“诗文瀑布”尤为引人注目。画卷中,李白或独酌赏月,或挥毫泼墨,或泛舟湖上,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洒脱不羁、才华横溢的形象,使得诸多曾在课本上学习过的诗句被具象化,令实践队员感受到了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诗文瀑布”将许多优美深韵的诗句印于布帛之上,悬挂于半空,有如瀑布一般形成一道长长的“诗廊”,穿梭其中,无不令实践队员感到惬意,构成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古今巧相结,精神记心间
楼内还在诗文区举行特色诗文化活动——“诗文竞赛”与“诗书礼乐”。工作人员组织游客分组进行有关李白诗篇的意象或飞花令类型的背诵接力和趣味问答,优胜队伍可以获得精美的李白文化文创与周边;诗文区还提供笔墨纸砚,可以自由书写李白诗作留存,优秀作品会展出在书法厅。实践队员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获得了书签、折扇等精美文创产品,这样轻松愉悦的文化体验加强了实践队员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自信。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就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对李白及其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使得文化的学习不再仅局限于课本,同时也使得实践队员意识到传承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时代的发展愈发迅速,李白的豁达与乐观精神显得尤为珍贵。领悟太白精神,并将其与当下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当今青年学子的应有之义。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实践队员增长了见识,也更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与更多的文化宣传活动,积极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李白像合影 白稳婷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太白楼背景 白稳婷供图
图为楼内部分李白诗作 白稳婷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0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