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三下乡:助力家乡红色社教,传承讲解革命精神
(通讯员 包志瑜)
1月24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思践悟,筑梦笃行”实践队前往烟台市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开展社教与志愿服务。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培养小小讲解员,让孩子们亲身讲述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浴血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同时也为提升纪念馆的教育影响力贡献力量。
探寻家乡历史底蕴,体会红色文化传承
海阳市,地处黄海之北,革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地雷战”的故乡,曾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作为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独特的教育价值。实践队员和寒假小讲解员们一起跟随馆内讲解工作人员参观,馆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图片、文献资料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将地雷战的历史完整地呈现。实物和场景,远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残酷与激烈。那些陈旧的地雷、枪支以及记录着战斗场景的老照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和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
图为馆内展示的海阳民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通讯员 包志瑜 供图
专业指导展厅实训,亲身讲述红色故事
寒假小讲解员团队由18位中小学生组成,他们虽然年纪参差,学校各异,但同有一颗热爱讲解、追寻红色故事的炽热之心。在对孩子们的培训阶段,馆内讲解人员与实践队员们协同合作,采用了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
实践队员们精心准备与地雷战有关的的图片资料,帮助孩子们更深刻体会海阳人民地雷战的威力与智慧。在中午休息时间内,实践队员们则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共同观看地雷战影片。通过影片,孩子们对地雷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讲解增添了更多的热情和信心。在讲解词的学习上,实践队员们协助馆内讲解人员,陪着孩子们一起逐字逐句地梳理。遇到模糊不清和不认识的字形,队员们耐心地为孩子们注音,并详细解释字词的含义。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讲解词的理解记忆,实践队员们将历史事件拆解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把馆内所陈列的历史文物与革命先辈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等英雄的事迹巧妙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了孩子们对革命的认同,将那段原本呈现在纸面上的文字化作眼前鲜活的历史场景。馆内的讲解人员还采用“一对一模式”,对孩子们讲解时的语气和手势等细节进行耐心指导。讲解人员亲自示范,告诉孩子们讲解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手势要自然、得体,能够起到辅助表达的作用。孩子们认真学习,不断模仿练习,经过一次次的努力,小讲解员们的声音逐渐洪亮,讲解时的神态也愈发自信。
图为馆内讲解人员对孩子讲解指导。通讯员 包志瑜 供图
培训历程见证成长,讲解时刻闪耀光芒
在漫长的培训过程中,孩子们的变化十分显著。性格内向的孩子,在队员们耐心的陪伴和鼓励下,从最初不敢开口说话,到能够小声地复述故事,再到后来勇敢地在大家面前完整讲解;活泼的孩子则充分发挥他们的热情,主动提出各种新奇的想法,比如加入一些有趣的小互动,还拉着小伙伴们一起排练讲解时的动作,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终于,在“寒假小小讲解员”培训的最后一天,孩子们迎来了在纪念馆为游客讲解的时刻。孩子们身着整齐的服装,脸上洋溢着紧张又期待的神情。当第一批游客踏入馆内,整个场馆瞬间安静下来。
一个个小讲解员们站在各自负责的展区,用略带紧张却又充满坚定的声音讲述着那段被载入中国史册的故事。从地雷的制作过程,如先辈们如何寻找合适的材料、如何手工打造地雷,到应对敌人层出不穷的策略而研制出的各式地雷,像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等,每一种地雷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孩子们从“物”引入到“人”,在讲述海阳人民集体抗敌、一家三个儿子全部被母亲送上战场的感人事迹时,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游客们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战场。
游客们紧紧围小讲解员的身边,有的游客微微前倾,全神贯注地聆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有的游客频频点头,眼中满是对革命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敬佩;还有的游客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眼眶泛红,激动地说:“听到孩子们讲这些,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革命先辈们和现在的生活太不容易了,红色精神一定要从他们手中代代相传下去啊!”
图为实践队员们为小讲解员调试讲解设备。通讯员 包志瑜 供图
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此次的“寒假小小讲解员”活动将地雷战这段历史通过实物、资料、故事等形式全方位呈现。让孩子们参与讲解,能让他们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把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新一代心中,使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同时,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关注并对革命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敬畏之情,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1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