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青少年阳光向上的蓬勃精神,同时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乡村,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系指导老师李阳的指导下,来到湖北省恩施市七里中学开展为期十五天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7月15日,一支充满热情与爱心的支教队伍深入乡村,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教育之旅,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希望。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来自湖北恩施学院医学院的志愿者们积极响应“三下乡”的号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乡村孩子的关怀,奔赴恩施市七里中学。他们不顾旅途的疲惫,一到达目的地就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支教准备工作中。
校长、团队成员和同学们的合影
今天的主题聚焦于“汉字的魅力”,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中学生们领略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
老师介绍汉字的起源
首先志愿老师带领同学们穿梭到远古时期,阐述了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原始的图画。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在石壁、陶器等上面绘制简单的图形来记录和传达信息,这些图形逐渐演变成了具有一定表意和表音功能的符号。
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陶器上,已经出现了类似于文字的刻画符号,被称为“陶文”。
到了商代,出现了成熟的甲骨文,这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汉字形式。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记事。
之后,汉字经历了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其结构和形态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之,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老师介绍汉字的发展
在支教现场,书法教室中弥漫着浓郁的墨香。志愿者老师们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着汉字书法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端庄的楷书,从灵动的行书到豪放的草书,让孩子们领略到了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书法技巧,老师们从最基本的坐姿、握笔姿势开始教起,一笔一划地示范着横竖撇捺的写法。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法的好奇。他们小心翼翼地握着毛笔,在宣纸上认真临摹,虽然笔触略显稚嫩,但那份专注和用心让人感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体验书法
通过书法支教课程,孩子们不仅提高了书写水平,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耐心、专注和审美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进行了互动问答环节,围绕汉字的构造、意义等提出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争相抢答,现场气氛热烈。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以前我都不知道写字还能这么有趣,我以后要好好练习书法!”
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
此次三下乡支教的书法课程,不仅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的种子。相信在未来,这些种子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花。
阳光彩虹小斑马志愿服务队将继续秉承着传播知识、传递爱心的宗旨,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于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课程。
此次三下乡支教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温暖与希望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我们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爱心力量汇聚到乡村教育事业中,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更坚实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指导老师:李阳;团队成员:刘震毅、周雨星、江廉政、魏骏扬、邓镕兴、颜文俊、邓子坤、蒙柳仙、刑聪月、苗旗、潘沁、唐博)
图片来源:江廉政、魏骏扬、唐博
作者:邓镕兴校对:邓子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87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