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些坚守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长安大学材料学院“非遗传承映苗疆·民族团结谱新篇”暑期社会实践团在8月2日有幸与大河乡峰岩村的非遗传承人杨启良先生进行了一场深度的交流学习。作为侗族人的我,也常常在担忧自己的传统文化能不能够继续发扬下去,然而,当聆听杨先生的言辞,目睹他的作为时,我便不再垂头叹气。只因仍有这样一群人,在衰落遗失的边缘顽强坚守,于快捷功利的繁荣之中执着坚持。
杨启良先生作为一名扎根于四川兴文县大河乡峰岩村的乡村教师,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自2017年以来,他每年暑期都会义务为当地儿童进行为期 20 天的非遗艺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苗语学习、芦笙教学、古歌演唱、竹竿舞、刺绣。同时他也是一名苗医,他出生自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从小受到苗医文化的熏陶,青年时期成为了一名医生,在退休后重新开始整理古书,编写了《兴文县苗医药大全》,其主要内容包括200多种中草药的彩图详解以及望闻问切的视诊方法。这部作品的出版对传承与弘扬医学文化、推动医学研究与创新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图为杨启良先生在教授孩子们学苗语
初见他时,他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那是岁月沉淀下的从容与淡定,是对所传承苗族文化的自信与热爱。交流伊始,他便说到:“我作为苗族文化促进会的会员之一,我和其他会员一样,我们都有一个初衷,就是要把苗族文化给好好发扬传承下去,我们不愿见到一个优秀的民族日渐没落。”自2005年苗文教学法引入之际,杨先生当时尚未知晓。然而,当他发现自己的语言竟有如此具体生动的传承之法时,毅然决定自学,并将其传授给后人。不仅如此,当我得知他从孙子出生起,就坚持用苗语与其交流,为家庭营造出浓厚的苗语氛围时,我不禁心生感慨,他,真的令这门古老的语言在家庭的每一寸角落熠熠生辉。
图为杨启良先生在与实践队员交谈
杨先生乃是世代相传的苗医,当他提及自己精通把脉之术时,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主动请缨,请这位苗医为我把脉。杨先生神情专注,他轻轻示意我将手腕平放于桌上。他的手指轻触我的脉搏,他的手指微微用力,沉稳而有节奏地感知着脉搏的跳动。他似乎在那脉搏的起伏之间,解读着身体内部隐藏的秘密。那一刻,周围的一切都仿佛静止了,唯有他那专注的神情和我那紧张又期待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片刻之后,杨先生松开了手,他缓缓地向我讲述着脉象所反映的身体状况。在这看似简单的把脉过程中,蕴含着苗医千年传承的智慧和经验,让我对苗医这一古老的医术充满了敬畏与钦佩。
图为杨先生为实践成员把脉
杨先生全身心投入到文化传承的事业中,努力让文化精髓在岁月里历久弥新。他的坚持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内心的坚守才能得以体现。通过与杨启良先生的交流,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我将把这次宝贵的经历化作前行的动力,努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些即将被遗忘的瑰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41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