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罗秋莹)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响应大学生寒假三下乡的号召,广西师范大学五名大学生前往桂林六塘镇六塘村,调研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虾子龙舞的传承情况。探塘捞“龙”小队通过把握年庆文化的现实成果和发展困境,从中探索保护手段和发展路径,为六塘虾龙舞的发展建言献策。
调研有准备,政府人员来支持
为了全面详细地调研虾龙舞,小队召开会议讨论调研内容。随后小队负责人李丽琦和李淑珺于2023年12月14日前往六塘镇政府,小队成员意在找到负责六塘镇虾龙活动开展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年末将近,政府人员工作繁忙,小队成员没能拜访到镇党委中与虾龙舞有关的负责人。小队成员对乡村民俗文化的关心得到镇政府的支持,政府人员帮忙联系了负责开展虾龙活动的村支委,希望对项目调研有所帮助。小队成员第一次外出活动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拜访镇党委的目标,但仍然得到镇政府的支持,推动了后续小队全体成员正式前往六塘村调研的进程。
图为探塘捞“龙”小队讨论调研内容
采访秦书记,了解虾龙舞
2024年1月11日,小队成员在蒙蒙阴雨天气中来到六塘村村委会。秦书记在百忙之中热情接待小队成员,成员们在村委书记室对秦书记展开访谈。
虾龙的由来已久,秦书记首先向小队成员介绍了虾龙的传说。传说是乾隆皇帝游江南,其中有一次经过六塘的观音山那边有个深潭涌出泉水,当时乾隆皇帝口干舌燥捧起水喝,就有一只虾跳到他的手里,皇帝认为此虾出身不凡,叮嘱此虾要造福百姓,祈福当地风调雨顺。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这只虾便伺机一跃成龙,从此世代守护着六塘镇。此后,舞虾龙逐渐与过年及当地的重大节日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便成了六塘镇的民间习俗。 说起传说,秦书记也讲述起了自己与虾龙的相关经历,她的堂哥周师傅是从事制作虾龙的工匠师傅,当时周师傅就经常观察龙虾的神态和形态,她看到了竹子被编织成一个活灵活现的虾龙,印象非常深刻。2023年春节,在六塘镇政府的支持下,消失十五年的虾龙重现在春节的街头,秦书记感慨颇深。
图为村委会秦书记热情接待小队成员
探传承之困,思发展之路
虾龙消失了15年,2023年才重现在大众视野中。至于为什么虾龙总是频现频消,秦书记作出了解释。虾龙的制作成本非常高,需要几万块钱的人力财力;虾龙储存不易,一个虾龙最多用两年,且虾龙的体积过于庞大,一般没有专门的地方可以放置它,目前2023年制成的虾龙放在湖南会馆。其次是虾龙的制作工艺很复杂,只有一些老师傅掌握,年轻人只能打打下手;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没有充足时间的年轻人也不会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就很容易导致虾龙的制作工艺消失。小队成员梳理了虾龙传承困难的两大原因是缺乏支持资金和缺少传承人。而秦书记也表示未来几年虾龙不会再次出现,这项盛大的活动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广西师范大学探塘捞“龙”小队响应大学生三下乡号召,调研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虾子龙舞。村委会采访秦书记,了解虾龙发展历史,体会年庆民俗活动的魅力,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民间力量。在春节浓浓的过年氛围中,声势浩大的虾龙舞如果能传承展示在街头,对于增强六塘人们的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十分有意义。成员们对虾龙未来无法在现在春节街头表示十分可惜,但也会思考是否有别的发展方向,例如“虾龙舞进校园”作为一项舞蹈活动在校园中传播。接下来小队将会做进一步的调研,集广大民众的智慧之力,为传承虾龙舞做出贡献。
图为探塘捞“龙”小队在六塘村村民委员会前合影留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86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