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7月6日,湖南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赴常德桃源三下乡团队来到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开展活动。桃花源古镇,荟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齐聚“吃、住、行、娱、购、游”六大要素,传统而不失新意,庄重而不失秀美,再现千年湖湘民俗文化魅力。
面临沅江,背倚群峰。距离常德市西南34公里,这里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传颂,是《辞海》《辞源》释义的桃花源所在地。这里山青树绿,水静沙明,自然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醉人,游人至此犹如进入人间仙境。元代道士张志纯有诗云:“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桃源知不远,浮出落花红”。
桃花山是一座纪念和体现陶渊明以及《桃花源诗并序》的“陶公山”,体现历朝历代隐逸文化的“隐士山”,也是留下众多文人墨客足迹的“名人山”,更是展现诗词楹联碑刻之韵的“人文山”。因为一部《桃花源记》,孟浩然、王维、李白等文人雅士纷纷前来,留下墨宝;官府则不断修筑庭阁楼台,栽种桃花,更添桃花源亭阁寺观之盛、诗文碑刻之丰、人文积淀之厚。
图1 桃花山渊明祠
桃花山有着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菊圃,菊圃中的渊明祠正中间是一座巨大的渊明雕像,高有3.3米,重达2吨,是用沅江中打捞出来的阴沉木雕刻而成,人物气质恬淡,造型栩栩如生。在渊明像的右侧墙壁上刻有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紧接着是三十副木板连环画,刻画了陶公从出生到成长、入仕为官再到辞官、归隐田园终老的一生,并详细介绍了他五次为官、五次辞官的传奇经历。当时的陶渊明先生来到桃花源后,被这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生活所感动,这正是他向往与世隔绝、安宁和乐的世界,陶公离开官场后,以这里为原型于421年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成为后世不断追寻的一个梦。
图2 五柳湖
从桃源山上下来,便能看到连接桃花山与桃源的五柳湖,称之为桃花源的露天文化客厅,湖畔坐落着桃源工艺术博物馆、百床馆及刘禹锡的陋室。
图3 刘禹锡陋室
随后,调研团来到了刘禹锡陋室。如果将陶渊明比作桃花源的形象大使,那么刘禹锡便是桃花源的宣传大使。刘禹锡在公元805年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司马,在这里寓居10年,为朗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提升了朗州文化品位,丰富了文化内涵,为桃花源留下了历史上第一方诗文碑刻——“桃源佳致”碑,现在依然矗立在五柳湖最北端。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古风歌曲《赤伶》里,伶人舍身殉国的故事让人动容。这样的传奇,在常德桃花源景区五柳馆得到更为生动的全景式演绎。
下午两点,队员们观看了微时空行浸式互动体验剧《湘遇·桃花源》。撕开民族的伤疤,透过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与抉择,《湘遇·桃花源》用一段凄美壮烈的传奇,为观众解答:世外桃源安稳幸福的生活究竟从哪里来。
观众以看戏人身份被迎进门,在院落中走动、探索。学徒练功、戏子上妆、绑腿、跷功……一地一景,移步换景,同一批观演者,站到不同的位置,透过不同的视角,所听所看所感皆有不同。演出充分调动观众感官。除了视听,还能品尝擂茶宴、钵子菜,触摸文华班的一门一窗,一墙一柱。此时此刻,队员们仿佛身处上个世纪的的老常德。
图4 观看《湘遇·桃花源》
剧中文华班,在历史上确有存在,是常德汉剧“四大名班”之一。战争年代,这些戏班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和劳军募捐演出,展现了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通过今天的活动,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桃花源景区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只有传承好优秀文化,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图5 队员在渊明祠合影留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15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