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数字化、网络化。促进产业链改造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数”承古韵实践团为深入了解数字赋能传统文化形式,于2023年6月30日以古韵焕新,华彩传承———探寻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主题前往博物馆等地实践。
调研背景
数智赋能文博展示、文化传承传播、文艺新业态发展等已经越来越广泛。比如,在文博展示领域,走进三星堆博物馆,观众可以佩戴上MR眼镜,置身古蜀奇幻场景之中,直接与文物对话;在文化传承传播领域,数字藏品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以更年轻化的体验方式传递出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娱领域,虚拟偶像陆续登场,日前伦敦举办的“史无前例”虚拟演唱会甚至把传奇乐队真人的“数字化身”投射到虚拟空间,通过互动式XR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
调研准备
在实践调研中,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人们对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是喜闻乐见的。足不出户畅游各大展馆、遍览古迹文物,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网”聚书香、“云”游四方成为现实。云音乐会、云录制、云展览、云观影等云场景的大量涌现,让文化消费越来越多地从线下走到线上,扩大了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形成全民消费的繁荣景象。随着经济社会开展和科技进步,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图为实践队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其琛 摄
调研过程
博物馆,一览数千年,于静默中诉说着沧桑与繁华。通过数智赋能让文物活起来,使珍贵而神秘的文物更加生动立体、活灵活现,吸引观众沉浸其中,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已成为博物馆、文化馆等共同遵循。
具体来说,博物馆的数智化已经普遍实现了“云展览”,人工智能讲解、通过科技让文物开口说话等也逐渐流行起来。其实,数智化还体现在展览的场景构造、观众的沉浸式体现等各个方面。在近期举行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数智人“李清照”、“换脸面捕”技术等走进观众视野。通过数智化技术,观众既能轻松生成属于自己的数智人,也能通过相关软件关联虚拟形象,这个形象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明星或历史人物。数智化日新月异,博物馆也应当与时俱进。在实践期间,实践队积极参与通过博物馆的策展,进入文物所处的历史场域和世界,沉浸式对话文物,已经在部分博物馆实现。并且在当今时代下,更是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可穿戴全息设备,进入清末时期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置身于清末时期的重庆街道、店铺、码头,以交互式参观来理解文物内涵。
图为实践队人员对于博物馆内承载文化的展物拍照记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溧烁 摄
实践体会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们生活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科技与传统的交融无处不在。科技所带来的变化无疑更受人欢迎。数字藏品把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以更年轻化的体验方式传递出来,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旅行业积极探索新商业模式,打开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之间的通道,将实体产业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相互赋能,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的价值感与获得感。
数字赋能文化发展,数字藏品应运而生。数字藏品契合年轻人在数字空间的消费习惯与价值审美。他们正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数字艺术的结合,希望打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以传统文化为骨架、以现代艺术为血肉、以数字艺术为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与古代、现代以及未来碰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数字赋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数字文化为传统文化创作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但传统文化要在时代中焕发生机,就必须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接受这个挑战。让新技术结合文化本质,让传承与创新同步,让经典文艺作品“活起来”,用数字保留和呈现传统,强化艺术的传播力,让传统文化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图为实践队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其琛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5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