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技术的发展,既深刻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疫情的影响下,各领域数字化趋势明显加速。在文化领域,数字赋能文博展示、文化传承传播、文艺新业态发展等已经越来越广泛。而如今后疫情时代,数字赋能文化也渐成大势,在各博物馆、文化馆遍地开花。为深入探寻当今数字信息时代传统文化该如何继续弘扬发展,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数”承古韵实践团于2023年7月开始在山东省各地开展实践活动。
调研准备前
为使调研结果更加贴近现实、更有客观性,实践团成员在开始调研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通过查阅资料,成员了解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同时,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正助推数字文化新消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的用户分别占网民整体的97.2%、96.5%、94.8%。这对我们文化的数字化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庞大的市场、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为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抓手。因此,数承古韵实践团成员们进行了集中讨论,制作了相关调查问卷,计划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采访,深入现实生活实地考察参观学习。
采访进行中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倡让文化“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的受众更加广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文化力量,进而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基于此,部分实践团成员先对广大群众进行问卷调研,了解群众对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的了解及认可度。通过问卷统计,实践团队员们了解到群众对数字化赋能文化认可度较高,日常主要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接触传统文化。正如实践团成员们搜索资料时所了解的,互联网是数字化赋能文化的一大突破口。另一部分实践团成员则前往多地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践发现数字化已经走进博物馆,一如可通过扫码收听语音、自行阅读文字了解展物从而实现对文物的追踪溯源。同时,多所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等,让文物“活”了起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使珍贵而神秘的文物更加生动立体、活灵活现,吸引观众沉浸其中,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但通过与博物馆管理员的对话,实践团成员们也了解到未来文化通过数字化博物馆传播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据了解,博物馆受众主要是学生群体,通过学校集体参观,而在日常生活中人流量仍较小。这就意味着成年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又少了一条,而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博物馆数字化程度,让博物馆不再冷冰冰,使受众更加广泛。而通过深入乡村,实践团成员们又发现,相较于城镇,乡村的数字化赋能文化发展之路似乎更加艰巨而富有挑战性,区域间的数字文化鸿沟有待消弭。通过以上社会实践,实践团队员们进行了系统地整合与分析,对后续实践的进行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实践完成后
本次实践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对收集到的资料及信息进行总结分析。针对群众了解传统文化途径较少的问题,应着力发展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成果激活文化资源,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打通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全数字链条。而针对发展不平衡矛盾,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数字化”正在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支点,乡村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日渐丰沛,多样化的数字应用场景“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加快在地化、特色化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倾斜,鼓励其关注乡村与老年文化产品建设与开发,创造更多“乡言乡语”式、“适老化”、好用又有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让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阳春白雪,使其受众更广、发展更多元。另一方面,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在文化灿烂发展之时也要关注数字化带来的隐忧。由于文化数字化关涉领域众多,科学和完善的监管标准与配套法律依据尚处于缺位状态,监管机构对涉嫌违法违规操作平台处罚较轻,许多数字交易存在监管盲区,文化市场的安全隐患亟待正视并消除。因此,为避免无良企业利用数字赋能文化这一“热点快车”快速获利,相关部门及平台应加大监管力度,出台文化数字化内容平台技术和管理标准,明确底层技术、平台资质、平台审查、原创审查各方面要求,深化平台审查工作,优化文化数字化版权法律建设,明晰权责归属,保证文化的数字化之路更加通畅与光明,使文化数字化能够行稳致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4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