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合肥学院寿州文旅融创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参观寿县古城墙,探寻千年古城的魅力所在。
寿县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宋朝古城墙,也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善的7座古城墙之一,被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分设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东曰宾阳门,南曰通淝门,西曰定湖门,北曰靖淮门。
城墙建造之初,用来防御外敌,古城墙以瓮城、城门、护城河、吊桥、角楼、警辅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历史上有“铁打寿州城”的说法。寿县古城墙除了御敌之外,还承担着拦截淮河洪水的重要职责。由于寿县位于淮河南岸,自古便饱受淮河水患的侵扰,民间流传着“爹也盼,娘也盼,惟盼淮河不泛滥。”的顺口溜,于是高大挺拔的城墙在洪水来临之时便能将洪水拒之城外。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了特大水灾,目光所达之处皆为汪洋,在其他地域百姓深受洪水侵害时,寿县却毫发无伤。古城像是漂洋在汪洋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保护百姓按部就班的生活。
实践团队队员们从南门通淝门出发,以逆时针的顺序依次参观四个城门。
由于寿县地形呈不规则状,东西向狭窄,南北向修长,且乡镇大多数分布于古城南部,因此南门成为百姓进城的必经之门,也最为繁华。南门的护城河与淝水相通,象征舟楫往来,商贸繁荣,宾朋四海,故取名为“通淝”。南门与寿县城南新区紧密相接,登上城墙,可见近处古色古香的街道,也可见远处拔地而起的楼房。新旧交替,守正创新,正是不拘泥于一隅,才为寿县古城的发展注入了更为新鲜的血液。
东门宾阳门的保存较为完好,并设有瓮城。太阳自东方升起,故东门宾阳二字即为“迎日出“之意。东门城墙上竖有“淝水古战场”的字碑,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于此。千年前,秦晋两军在寿阳交锋,面朝淝水,背倚八公。秦军望向北方,误将山上的风吹草动都认为晋军的人马,一时间军心不稳,于是晋军大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佳话。同时,也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东门通往北门的路上,实践团队途径月坝。月坝略高于城墙,周围设有缓坡,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小山包。这正是寿县古城不受洪水侵扰的另一个妙处所在。月坝的设置既可以通过水位差将城内积水由护城河排至城外,又可以在洪水季节堵阻城外积水倒灌入城,月坝之上镌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字样,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
接着向前走,便来到了北门靖淮门。寿县古城北面不远处就是淮河,因而得名靖淮。登上北门远眺,将八公山美景尽收眼底。走近北门,青石路面铺满青石板路,千百年间,行人车马经过,在青石板路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青石上的辙痕凹凸不平,蜿蜒向前引领行人进入古城内部。墙外布满的青苔,好似为饱受风霜的城墙披上一层外衣,更平添了几分韵味。值得注意的是,内城门与外城门的朝向并不一致,这勾发了实践团队队员们的好奇。几经询问才得知,古人在建造靖淮门时采取了平行错位的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战争防御,另一方面可防止洪水直接冲击内城门,足以见得先人工艺之精巧,思虑之周全。
实践团队的最后一站便是西门定湖门。由于历史原因,西门受到的破坏最大,遭到了灾难性的拆除。如今的西门在2014年得到了重新复建。
千年已过,昔日繁盛的宫殿王朝已然化为灰烬,风云莫测,但唯独寿县古城墙屹立不倒。穿过四座雄伟的古城城门,沿着刻满岁月沧桑的道路登上城墙,城墙历经的风雨,让它饱含浩然正气,前辈们的铮铮铁骨,犹在眼前,可谓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太平盛世下,寿县古城墙的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已是主流,成为镶嵌在江淮大地上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座古老又坚固的古城墙历经保护和修复,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2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