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通过学习非遗,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到古人们的智慧和才情。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为了推动非遗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承嬗济文实践队成员前往日照市博物馆参观,感受非遗的魅力,并在各自家乡展开走访调研,助力非遗从幕后到台前。
在参观博物馆之前,实践队成员从网上搜集了相关资料,并对非遗有了初步的了解:非遗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节庆习俗等多个方面,是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通过传承和发展非遗,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了解过后,我们对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无比骄傲与自豪,就这样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博物馆的道路。
在博物馆中,我见到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包括刺绣、剪纸、木雕、陶器等,每件作品都展现了所在地区和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还有手艺精妙的传统手工艺,包括纺织、编织、制茶、糖画等,每项工艺都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智慧和技能的追求。在博物馆中,我通过观看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深刻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精湛和独特性。望着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我的内心澎湃不已,这样精美细致、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在当今也具有魅力,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主动了解非遗之美。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加深了对非遗的了解,感受到了多彩非遗之美,完成了实地调研的准备任务。基于理论知识和实地访问,实践团成员共同设计并制作了调查问卷,通过采访和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各地居民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和对非遗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态度,由此提出相关措施。
采访当日,有不少青年人主动参与调查问卷的填写,我主要抽取了20岁到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尽管当天有不少青年人表示对非遗不甚了解,但是当我问到,“如果有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是否会主动参加”,所有人都表示了支持态度,这也说明非遗是在农村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但是对于创新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方式,青年人仍然赞同,然而部分老年人却表示不能理解,这也是非遗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路上的一大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在采访到一位喜欢非遗的青年人时,他非常激动的对我们说:“我认为非遗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互联网的翅膀。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更多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我曾在一个线上展览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体验了剪纸艺术的精湛技艺。那种既能近距离欣赏,又能互动操作的过程,让我深感互联网为非遗传承带来的无限可能。”青年的回答让我感到深深地震撼,他的支持让我倍感温暖,我也相信他的想法会在未来得到很好的实现,非遗也会因此绽放新的光芒。
紧接着,我们又就“如何助力非遗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展开了采访,不少居民都发表了自己的态度,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中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回答得到了受访者的称赞,他的回答值得政府和国家借鉴,他明确表示“我们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强对非遗的保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为非遗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可以设立非遗保护基金,对面临困境的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非遗博物馆、举办非遗展览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非遗文化,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此外还可以借鉴现代科技手段,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利用人工智能,为非遗传承提供更精准的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利用大数据,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为非遗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探索将非遗与现代艺术、科技等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作品。”听着一句句真挚的建议,我被深深地感染,我也相信在个人、政府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非遗定会在互联网的大势之下蓬勃发展,展现新生活力,非遗发展的道路必定一片光明。
通过此次关于非遗的社会实践的探索中可以清晰的感知到,互联网时代为非遗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应对之策,为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保驾护航。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正目睹着非遗文化的崭新发展。我有幸参与了“三下乡”活动,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未来的学习和探索中,我将继续关注非遗发展的问题和趋势,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我也期待看到更多青年人能够投身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事业中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非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何玉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78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