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7月15日电(通讯员于冰)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而城乡结合村恰好就处在霓虹与月光的交汇之处。为更好地了解乡村发展、走进乡村文化,让城市创新技术与乡村经济振兴进行有机结合,7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破晓而达”实践团队前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万宝山村,围绕万宝山村的经济发展对当地村委会进行了采访与交流,了解乡村的发展现状,探寻下乡的助农之路。
访问乡村基层,了解经济现状
万宝山村是黑龙江哈尔滨市五常市五常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地带,是典型的城乡结合村。15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万宝山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李凤学书记进行交谈。
图为万宝山村党群服务中心 通讯员于冰供图
在交谈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由于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农田不足三亩,万宝山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并不在种植业,而其地处城市郊区且占地面积较大的特点,让万宝山村在与城市企业合作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万宝山村成立了哈尔滨市万宝山村中小企业园区,与当地47家企业合作,通过为企业提供场地来赚取合作费用。据村委会统计,每年万宝山村收取的合作费用大约为50到60万元,村委会从中取出将近50%的合作费用,按照提供土地的占比给村民们进行分红。李凤学书记说,因为万宝山村是城乡结合村,所以总耕地面积较少,仅仅依靠种植业的销售尚不足以带动村子的经济发展,但万宝山村临近城市市区,东靠高速,交通便利,只有扬长避短将交通特色发展为经济亮色,突破原有的农村发展局限,才能更好地带领村民探索乡村致富之路。
创新带动发展,聆听规划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李凤学书记 通讯员于冰供图
当问起村里为什么没有选择走农村发展的经典方向——农产品销售,李凤学书记解释道:“村里也有想过发展农产品销售,但我们的农田总面积太小,苞米、水稻这些作物直接售卖的利润太低了。而且村里生产的经济作物并没有那么多,转为精致化的包装销售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比较麻烦的。”团队成员了解到,水稻的生产成本约为1.7元一斤,然而在售卖的时候却连两块钱都卖不到,玉米等作物的价格更是低廉,遇到销售淡季更是会发生粮食库存积压,入不敷出的情况。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吉黑高速等路段的修建,为李凤学书记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现如今,吉黑高速已基本修建完成,出入口恰好就在万宝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东侧,西临五常,东接外地,如果发展村民们以地入股,建造一个10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那么等到建成开通之后,物流园便可以带动整个万宝山村的经济发展。目前,五常市并没有规模化的大型物流园,建造物流仓储不仅是一项全新的经济发展方案,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果将不能单依靠种植业发展经济的现状比作寻不到方向的野草之地,那么物流园项目便是万宝山村想要踏出的一条创新之路,尽管项目仍处于审批阶段,万宝山村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但李凤学书记相信,总有一条路是属于万宝山村自己的发展之路。
深入访问之路,探寻发展之需
“我们欢迎大学生们下乡帮助乡村发展,也很感谢你们能来到这里,我也希望我们村的孩子能成为下一个你们。”书记如是说。团队成员走访村民了解情况后发现万宝山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村,大多数年轻人选择进城或外出进行务工,村里留下的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和留守儿童,村子的经济发展才刚刚起步,在家庭成员无法辅导功课的同时,大部分家庭也拿不出钱来让孩子去获得更好的教育。村民们对成员的到来很是热情,他们向往教育,但面对自家孩子的教育时,他们也无能为力。李凤学书记也表示,提高受教育水平,孩子们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下一代成长起来,一时的发展才能够得到长久的持续。
图为团队成员与李凤学书记和村民合影 通讯员于冰供图
霓虹在城市之中闪耀,月光于乡野之上皓皓,在霓虹与月光的交汇之处,城乡结合村也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实践团队的寻访在夜色中落幕,但万宝山村的发展仍在留下自己的脚步,乡村振兴总有一日会带动千家万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66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