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民俗信仰,其保护和传承关乎文化血脉延续。生逢新时代,青年人应当担起肩上的文化责任,为传承“非遗”注入青年力量。
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骆山大龙’调研队”一行四人前往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开展以“江南龙舞、非遗兴文”为主题的暑期调研实践。
初识骆山大龙
“骆山大龙”历史悠久,是南京市溧水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溧水的“非遗”中级别最高,是溧水区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7月11日下午,团队前往溧水博物馆,初探骆山大龙。
图为南京市溧水博物馆中展出“骆山大龙”龙头
在溧水博物馆中,团队成员初步了解了关于“骆山大龙”的知识,观看了馆中放映的“骆山大龙”表演影像,也近距离观察了馆中展出的“骆山大龙”龙头。龙头造型独特,装饰复杂,与大众印象中的龙头大有不同。
走近骆山大龙
为进一步了解骆山大龙,自7月12日起,团队于骆山村中进行实地调研。在村长与党支部副书记的带领下,团队来到平日闭门的龙王庙并进行参观。龙王庙内存放着拆分的大龙龙头与龙身,这是团队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大龙之“大”,无愧于“江南第一大龙”的称号。
图为骆山村龙王庙外景
行至龙凤台,村长为团队成员仔细介绍了龙凤台的来历、龙凤台墙上的画像、龙凤台的用途以及杨氏与骆山大龙的渊源。
图为骆山村龙凤台
在村长与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帮助下,团队有幸见到了“骆山大龙”传承人、“龙委会”会长杨木海老先生。杨木海老爷爷热情地接受团队的采访,讲述了“骆山大龙”的来源以及表演等内容。在对谈中,团队得知杨木海先生今年已经77岁,但仍参与舞龙,致力于推广舞龙,岁月并没有磨灭他对“骆山大龙”的热爱。“跳龙需要的我都知道,我会传承下去,一代教一代。”,杨木海先生说道。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杨木海先生一样的“非遗”传承人,今天的人民群众才有机会看到如此多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杨木海先生在家中接受采访
7月18日下午,对“骆山大龙”也颇有研究的南京市溧水区作家协会主席潘惠明先生接受了团队的采访。他耐心地向团队讲述了“骆山大龙”在南京溧水区的文化地位、大龙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阐释了舞龙的文化意义,列举了“骆山大龙”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举措。
图为潘惠明先生在接受采访
至此,“骆山大龙”调研队暑期项目的第二阶段进入尾声。
展望大龙腾飞
通过多日的走访调研,团队发现“骆山大龙”当下的发展困境是许多“非遗”正在面对的,即“非遗”保护人才紧缺、专业知识欠缺、人员配备较少,这是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骆山大龙”从百年前走来,行至今日,逐渐获得了更多关注。杨木海先生与潘惠明主席都对“骆山大龙”的发展前景抱有信心,杨木海先生表示自己一定会将江南龙舞文化的火炬传递到下一代手中,潘惠明主席更是对青年人寄予厚望,“年轻人有活力、有新点子,为古老的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将村落之中的大龙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近年来国潮之风掀起,“大龙”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新时代,“骆山大龙”一定会迎来它的发展机遇,飞出骆山村,飞向更广阔的天地。骆山龙舞,“非遗”兴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40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