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初心不忘,砥砺前行——环境学子“耕读治水”赴关中开展暑期调研
智绘乡建,滤水环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赴陕西三大典型区域农村污水治理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23日至7月26日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对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岐山县、眉县在内的共计3区6县14村展开了系统调研,对当地污水处理试点站以及中水回用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记录和学习。
盛夏时节,行走在雨后的陈仓,乡间清凉的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植物的芳香,倒映着朵朵白云、纳凉的石亭坐落于湖边树林阴翳间,往日蚊蝇飞舞、杂草丛生的臭水沟早已不见一丝踪影。近年来,宝鸡各县委、县政府以着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回用等难点问题为抓手,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主线,平均每县建设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2套、氧化塘4个,目前已全部投入试点运行
图为渭滨区石鼓镇甘沟村水处理站所用到的水解酸化池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经调研实践团队成员总结,在宝鸡农村污水处理站的建设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配有以下工艺流程:出水检查井、格栅、沉砂池、水解酸化池、垂直潜流一级人工湿地、垂直潜流二级人工湿地、出水池。为避免处理站气味散出,在建造时都是将池子建于地下,之后在其上方种上合适的植物。人工湿地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生态治污技术,是为处理污水而设计的工程化的水陆交接生态体系,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一次性投资小、美化环境等优点,针对水体水质中有机污染物有较强降解能力。而选择合适的植物对污水治理的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为渭滨区神农镇太平庄村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所种的芦苇和菖蒲
图为陈仓区县功镇先锋村人工湿地
经实践团成员调研发现,大多数人工湿地所种植的植物为挺水植物,这类植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对污水中氮、磷、钾的吸收作用强,能够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但不同地区自身植物类别的差异性,导致湿地中芦苇和菖蒲的长势、生长状况也不同。有些湿地在建造初期种植的挺水植物生长优势逐渐被本地植物取代,杂草丛生,芦苇和菖蒲的根系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人工湿地种植的植物,是能否长期稳定净化污水水质的重要因素。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就污水收集问题进行访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渭滨区神农镇夏砑壑村污水处理站合影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谋定而后动,下镇进村,了解群众真实诉求,把最可靠、最详细、最准确的数据和现状带回来,是实践团成员此次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矢志不渝的使命任务。在草长莺飞的路上,成员们看到了如今环境整治带给农村的靓丽变化——“过去的臭水沟变成了现在的氧化塘”。每一位村民发自内心的自豪之声始终是环境学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和不断前进的动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赴陕西三大典型区域农村污水治理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助力打造治理与产业互利,建设与环境共赢的生态画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23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