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说蟳埔村的特色亮点,
莫过于蚵壳厝和“簪花围”。
闽南的海风吹了千万里,
吹出了用牡蛎壳做成的房子,
吹出了每天醒来第一件事
就是要簪花的“浔埔女”。
7月15日-7月25日,我院“浔梦花香,埔叙华章”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头顶花园”,邂逅簪花围
实践队成员首先前往蟳埔文创摄影基地,了解当地簪花文化。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外观看,簪花围是一种独特的头饰,将头发盘到脑后,绾成一个圆髻,用时令鲜花串成花环,中间插一根象牙筷子,素有“头顶花园”的美称。
头戴“簪花围”,身穿大裾衫、宽筒裤,精于心算、善于经营。蟳埔女与湄洲女、惠安女并列为福建三大渔女。她们日常所戴的头饰既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也蕴藏着中西方交融的海丝文化。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和东方美丽追求的表达,也是对家人的祈愿,“我们世代以渔业为生,花代表了生命力和希望,把花簪在头上,期待出海打鱼的家人平安归来”,当地村民向实践队成员热情介绍簪花文化。
实践队成员王晓君:过去作为海丝起点的重要港口,如今成为旅游热门村庄,浔埔村民巧用千年建筑与头上花园,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热情与开放包容,不断重映着泉州这座汇聚多元文化的古城的华章。
实践队成员吴怡欣:随着簪花的热度发展,村子的营生手段变得多样化,村民不再单一的靠海吃海,不便出海的老人也能有收入,年轻人也可以在村内开个小店谋生。整个村子内欣欣向荣,干净整洁。当称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典范。
“出砖入石”,遇见蚵壳厝
沿着蟳埔村往前走,四处撒落的海蛎壳。实践队成员来到了以海蛎壳作为外墙的房子前。对于用海蛎壳做房子外墙,当地有“千年砖,万年蚝”的说法。这片始建于宋末元初的蟳埔村蚵壳厝,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而屹立不倒,历经漫长岁月的海风吹蚀和降雨的洗礼而风华不改。
就艺术文化而言,蚝壳厝保存着传统建筑里“红砖白石”的建筑特色。墙体上的蚝壳相互扣砌,堆叠起来如同鱼鳞一般错落有致,在四周红色清水砖的映衬下,红白相间,色彩跳动。就宜居文化而言,蚝壳厝的原料是产自海洋的蚝壳,不惧湿气和盐分,能抵挡海风的侵蚀,防止渗水,同时蚝壳中部隆起形成不规则碗形,片片相扣后形成中空空间,使房屋隔热保暖,从而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实践队成员林莹铮:经历此番蟳埔村发展成就观察,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座滨海小村无穷的发展潜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海风流转,蟳埔村人文、经济发展徐徐前行,希望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见识到更加美好的蟳埔文化旅游特色。
走访调研,共商发展路
随后,实践队成员来到蟳埔村村委会,发放调查问卷,与村民们交流蟳埔村的发展之路。
据了解,过去全村做簪花生意的店铺只有五六家,而如今已增加至两百多家店铺,大大促进了当地文旅经济的发展。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是妈祖巡香日,整个村落的蟳埔女都会盛装打扮,添香巡游。实践队成员相信通过挖掘蟳埔民俗村古建筑、古文化,利用海丝文化品牌,发展渔村文旅产业,能够更好地实现蟳埔村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队成员彭依莹:通过本次对蟳埔村的发展成就观察,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蟳埔村发展背后的多方努力。在我看来,蟳埔村的走红并不是偶然,倘若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做支撑,没有村民与村委会的携手奋斗,也不会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游玩。如今的蟳埔村相较于之前,多了许多就业机会,也给静僻的小渔村增添了许多人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47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