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非遗国粹,扬时代之帆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正确把握非遗的时代价值是实现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要前提。为此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暑假社会实践队部分队员于2023年7月18日,来到十笏园非遗空间拜访了多位非遗手工艺人,在与传承人们交流以及切身体验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感悟良多。
图为实践队员来到十笏园非遗空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佳敏 供图
传非遗工艺,续民族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非遗传承人是将命脉延续的桥梁,是他们然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永生。在拜访的老师中老猫花灯传承人李梅老师、面塑传承人孟祥祥老师等的手艺都是在他们的家族中代代相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谋生途径有限的年代手艺的传承或许只是为了有一门可以营生得到手艺,而现如今生产力高度发展,各种商品开始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就业机会众多,传统的手工艺由于生产周期过长、成本高等因素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在此情形下,传承人们义无反顾的接下了手艺,这其中必定有着一份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情怀与大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值得庆幸的是,实践队员们在非遗传承人们口中了解到,现在因为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非遗传承人们提供了保障。十笏园非遗空间正是潍坊市文旅局主持操办,通过项目答辩会选取了一些非遗项目,让手工艺人们在此免费开设工作室,通过集聚效应,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参观和体验非遗的场所,有效的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李梅老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佳敏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刘志江老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体验非遗之繁,尽享非遗之美
实践队员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分别体验了风筝绘制、花灯制作、面塑捏制等工艺,在制作过程中,在画笔的一起一落之间,在灯纸的一折一粘之间,在面团的一揉一搓之间实践队员感受到了先人们绝妙的技艺与非凡的创造力。手工艺的制作需要的不只是一双灵巧的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静、安宁的心。实践队员体验的只是最简单的工艺和手法,但是仍然需要老师们不断地指导和协助,有时虽然老师只是简单改变了某一个细节,整个作品却仿佛就此被赋予了灵魂。传统的工艺往往都有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繁多的技艺手法,只有日复一日长期学习和不断练习才能够做到像老师们这般熟练的掌握。在生活节奏不断变快的当下,人们的心境很容易被社会环境所扰动而变得浮躁,也正是因此老师们的内心所拥有的平静与安宁显得这般可贵。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花灯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佳敏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面塑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焕发非遗活力,绘就时代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受时代的冲击也面临着发展的种种困境,但是通过学校宣传、鼓励创新、保护和发展非遗传承人等途径,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不断地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学校邀请传承人在学校开设非遗兴趣课,既加大了对学生的非遗宣传,还提高了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老猫花灯传承人李梅老师正是在这个活动中收到了一名小徒弟。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继续传承下去,只有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工艺和高科技,开辟发展的新途径,比如非遗元素的多元应用、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等等。通过数字化、电子化科技建立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名录和传承人名录,并且定期宣传和展览,提高非遗在民众中的认识度。实践队员据了解发现大部分非遗传承人都会通过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进行直播来宣传相关非遗工艺和作品;通过淘宝、亚马逊等电销平台将工艺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正是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除了非凡的活力,并为新时代新篇章的绘就添上了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
图为李梅老师的小徒弟帮助李梅老师制作花灯骨架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图为非遗空间直播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佳敏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19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